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或許可以透過王允的生平對他的性格做一番側寫,以尋找答案。
王允是并州太原郡祁縣人,家族是地方上的小士族,世代在州郡政府中為事務官。王
允也一樣,他少年時雖然名聲不錯,但年近三十也就爬到太原郡政府的一名郡吏,和那些
世家子弟動不動就當太守有天壤之別。
機會與考驗來自東漢的「士宦之爭」,當時是166年、漢桓帝劉志延熹九年,第一次
黨錮之禍前夕,「五侯」宦官集團權勢正盛,士大夫們肌肉也還算強壯,雙方在全國各地
衝突見血。在太原郡,惡宦官的代表是晉陽縣的趙津,時任小黃門,史書說他「貪橫放恣
,為一縣巨患」。新上任的太守劉(王質)素恨宦官,於是一上任就派王允逮捕趙津,準備
處刑。不過宦官集團魔高一丈,他們積極運作,竟使皇帝下令赦免趙津。
整件事更令人意外的是,劉(王質)竟不理會赦令,將趙津活活拷打致死。這下皇帝生
氣了,下令將劉(王質)免官逮捕,交付廷尉審判,最後以劉(王質)為皇家宗室,不便判刑
,命劉(王質)於獄中自殺。
當時發生好幾起這種士大夫對付宦官「赦後不理」的案例,使皇帝對士大夫更為痛恨
,種下黨錮之禍的種子。王允當時階級低,不受牽連,但他很有義氣地護送長官劉(王質)
靈柩回老家平原,並為長官守喪。
王允之後又回太原郡政府上班,然而趙津陰魂未散,趙派殘留人馬路佛按捺了新太守
王球,準備進郡政府當高級督察(五官掾),王允屢次退回公文,力擋此一人事案,還因此
受刑,但他毫不妥協,最後是并州刺使鄧盛將王允調來州政府,才保他一命。
據說這位路佛也是地方一霸,家中有錢,賓客(小弟)數百人,王允隨從不過幾個人,
有時候兩方人馬狹路相逢,路佛仗人多想教訓王允,王允在座車中按劍喝叱,路佛的人總
是不敢動手。
經過幾番波折,王允名聲大漲,司徒胡廣徵辟他為掾屬,隨後又入政府擔任侍御史。
從這時候開始,王允顯得低調許多,他在宦官橫行的靈帝朝默默當了十五年的官,184年
黃巾之亂,他意外被任命為豫州刺史,率兵平亂,在豫州這個不好打的戰區,他大破黃巾
別帥,與皇甫嵩、朱儁共同受降數十萬人。受降過程中,王允發現數封來自大宦官張讓賓
客的書信,顯示這些賓客與黃巾勾結,四十七歲的王允頓時熱血滿腔:將閹宦一網打盡,
此其時也!
結果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王允將這些書信呈報上去,皇帝劉宏找張讓來罵一罵就沒
事了,倒是張讓立刻羅織罪名,陷王允入獄,卻正好遇到黃巾平定大赦天下,王允獲赦復
職;張讓不受技術性失誤干擾,他再次誣告,王允又再次被捕。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王允死定了,司徒楊賜還勸王允自殺免得受苦,王允屬下連毒藥都
準備好了。王允煞氣地說:「我為人臣,皇帝判我有罪,就該受刑以謝天下,哪有自殺之
理!」後來是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三大名臣連名上奏,力陳王允平亂有功,
才保他不死,他在監獄中多蹲一年才被釋放,革去官職,廢為平民。
之後何進、袁紹計畫誅除宦官,王允立刻加盟,而且是第一線的「衝組」,當時何進
讓袁紹當司隸校尉,掌握州級武裝,王允則是河南尹,掌握郡級武裝,目的就是要搞死宦
官。
後來的發展大家也知道,何進被宦官所殺,董卓入京掌權,袁紹出逃,王允卻成為董
卓最親近的士人,當司徒、守尚書令,就是政府閣揆角色。董卓還封王允為侯,第一個大
漢的「溫侯」不是呂布,是王允。史書說王允對董卓「矯情屈意,每相承附」,等於是朝
廷與董卓之間的橋樑。
但同時間王允也恨透了董卓,他一直在謀畫刺殺董卓,結果其他刺董名士,像何顒、
荀攸、鄭泰、華歆、伍孚等人先後曝光,死的死囚的囚逃的逃,就王允一人藏到最後,並
且成功連結呂布殺了董卓。
從王允五十年的人生的經歷,我們可以勾出概略的輪廓,王允是個硬漢,受過刑、上
過戰場、殺過人,殺人不手軟,要死也不皺眉頭。但另一方面,他又是的偉大的隱藏者,
對十常侍、對董卓,他都是忍到了最後。
但他為什麼一定要殺蔡邕呢?我猜想,王允是想殺掉那個令人厭惡的自己。
王允和蔡邕是董卓最信賴的兩個士人,王允掌朝廷,蔡邕則是親隨顧問。我相信,所
謂「矯情屈意,每相承附」,不會只有王允這樣,蔡邕也不可避免。但不同的是,蔡邕是
浪漫派,不會用道德感壓死自己;王允則非常剛烈,即使奉承董卓之舉,在行為當下是完
全可以被理解、被正當化的,他事後想起來,一定非常痛恨當時的自己。
於是蔡邕活著,就是提醒王允自己那段無恥的過去。
董卓死後,王允處理所謂董卓餘黨分三個檔次,董卓親屬,殺;董卓的部屬,如李傕
郭汜,罷官解散部隊;依附董卓的士大夫,殺。大概可以看出在王允心中,哪種人是他真
正痛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