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教授提到蘇醫師引用的論文大致上掃過一遍
大概發現他指的引用數據錯誤是在什麼部分
首先是第一篇論文:
<<Pharmacology of human trace amine-associated receptors:
Therapeutic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論文連結:https://tinyurl.com/y8rho4eq )
這是一篇2017年由Mark D.Berry等人在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期刊
所發表,關於一些人體內源性神經傳導分子(trace amine),其相關受器
(trace amine-associated receptors, TAAR),尤其是與中樞神經較為相關的TAAR1
在人體中扮演的角色和未來可能的藥物發展。
內文在這裡就不詳加解釋,但其中有一個欄位比較了不同的分子作用在TAAR1受器上的
效果,論文中以EC50來呈現,亦即要讓50%個體產生效果所需要的濃度,
EC50越高表示與受器作用所需要的濃度越高,表示效果越差,如下圖所示
https://imgur.com/4qUtVPK.jpg
紅框的部分就是蘇醫師用來比較的搖頭丸(MDMA)與萊客多巴胺(ractopamine)
因為萊克多巴胺方面缺乏人體的資料,所以就以不同分子對老鼠的TAAR1之EC50來做比較
搖頭丸(MDMA) 對老鼠的TAAR1之EC50為 4.0μM
萊客多巴胺(ractopamine) 對老鼠的TAAR1之EC50為 0.016μM
4.0 / 0.016 = 250,亦即萊克多巴胺對比搖頭丸在TAAR1受器上產生的效果為250倍
這就是蘇醫師所稱萊克多巴胺比搖頭丸毒250倍的由來
然而,這個數據在表格下面的參考資料說明了引用來源
這個來源就是姜教授所提及的,於2014年由Xuehong Liu等人所發表的論文
<<Ractopamine, a Livestock Feed Additive, Is a Full Agonist at Trace Amine–
Associated Receptor 1>>
(論文連結:https://tinyurl.com/y92ahu3h )
這是一篇專門對於萊克多巴胺在TAAR1受器上的研究,包括了不同分子之間與受器間的
交互作用,內文在這裡一樣不討論
在萊克多巴胺和老鼠的TAAR1(mTAAR1)作用的EC50在內文中有提及
https://imgur.com/H3Z8FQf.jpg
https://imgur.com/9rBzmpi.jpg
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 RAC)在mTAAR1的作用效果為指數成長,
EC50約為 16±4μM,這就是第一篇由蘇醫師引用的文章數據來源,
由此可確認該篇論文數據為誤植
蘇醫師提出萊克多巴胺的毒性為搖頭丸的250倍,來源為上面所述的第一篇論文
因為缺乏人體實驗數據,因此以老鼠的實驗數據為其立論基本
充其量也只因為他並沒有再去追數據來源的參考資料而受到誤植的數據所誤導
但並不能因為這樣就說他這樣的說法造謠
衛福部大可以如姜教授一般根據他提出的理論加以反駁、澄清
而不是先告發、請警局送辦
還有網友推文提及應該要在看到這數據時就覺得有問題...
我只能說若單純根據這兩篇研究,在結果出來之前,有誰知道正確的數值應該是多少嗎?
大概只有上帝才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