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damel (=ˇ=)》之銘言:
: 遲緩其實也沒什麼
: 時候到了忽然間就都會了
: 根據我自己父母口述跟我養兒經驗
: 早療單位對於所謂正常的標準其實挺高的
不,其實有些標準已經是低標中的低標
以語言來說,寶寶手冊中是滿兩歲至少十個有意義詞彙
但臨床上,有的語言治療師會抓到五十個詞彙才算過關
所以你如果兩歲不到十個詞彙,不是寶寶手冊的標準太高
是你表現低到放水的標準都過不了
(當然還要參考小孩的認知等其他表現,太複雜的就不講了)
: 而且因為要靠專業人士觀察以及對父母的問卷
: 觀察當天小孩想不想理那個初次見面的專業人士
: 父母自身對於小孩有沒有做過問卷裡提到的那個行為的認知
: 也都會很大的影響問卷的結果
問卷跟治療師觀察(其實是在做標準化測驗)
其實都是嚴謹的測驗工具
測驗工具的發展必定蒐集一堆小孩的分齡/月數據
最後得到每個年齡組應有的表現(怎樣叫達到、怎樣算落後)
: 所以在這個不得已的判斷方式下
: 幾乎每個初次來的小孩都會是遲緩兒
其實就是你真的在低標中的低標
因為大部分發展無異狀的小孩根本不會踏進兒童復健科XD
會去尋求專業協助,要嘛你雖然飛過寶寶手冊標準但你很有警覺
要嘛你連寶寶手冊標準都過不了,非去不可
: 不然就不會來求助了:D
: 但即使我4歲才開始像一般小孩一樣聒噪
你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就像俗語「大隻雞慢啼」
但不代表所有慢啼的都可以長成大隻雞RRRRRRR
: 我可是3歲就破解解碼棒跟對應的頻道的小孩
: 我兒子在聲響,音樂上的敏感程度也完全不輸大人
這只能說每個人都有擅長的地方
但會被判定需要早療
肯定是有其他領域明顯表現低於同儕發展水準
這跟你某些領域表現正常或優異並不衝突
: 總是能發現大人忽略掉的聲音
: 平常也是小小鼓手,雖然很吵
: 所以拉回來看
: 的確小孩要成長多少,也要很大程度的看父母能給多少刺激
: 然而有些狀況是小孩在講話上需要的肌群還沒開發到
: 在早療課程中有一半的課都在跟小孩子玩,訓練肌力
: 另一方面是小孩有一定程度天才的地方
: 懶得理大人而已,被判定成自閉
光是懶得理大人不會被判自閉症啦
懶得理大人跟自閉症明顯迴避眼神接觸、叫不來,還是有程度差別的
而且自閉症還要有固著行為、社交互動障礙之類的
: 不然以前的社會一生就是一打
: 社會上也還是有能讓他們存活的管道
: 就是萬一小孩子一直沒表現的長大
: 大人也是會慌張啦
: 因應社會及科學的發展
: 所謂健康的標準越來越高
: 越來越多人低於標準
: 也是正常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