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民有所不知,中共中宣部早就要求官方媒體不再使用“炎黃子孫”一詞了。
“炎黃子孫”這個稱謂在歷史上已經使用已經很久了。在抗日戰爭時期更泛指整個中華民族,國共兩黨也都曾陝西省黃陵縣公祭過轩辕黄帝,以凝聚人心。
1949年以後的毛澤東時代,以阶级斗争為綱,以社會主義為榮,“炎黃子孫”這個稱謂一度從公共話語中消失。
1977年鄧小平復出後,實行改革開放,恢復使用這個稱謂,也用以對港澳臺和海外華人進行統戰。
1996年3月的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貴州省的少數民族人大代表張明達提出議案《請中央行文通知全國各地的新聞出版單位和各廣播電視部門,不要在使用“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一說,以利民族團結》。
苗族人對炎黃子孫這個詞最敏感,因為苗人自認祖先是蚩尤。
1997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播出了電視劇《炎黄二帝》。但這部電視劇播出不久,圍繞反面角色蚩尤的描寫和評價問題,引起了苗族知識分子的異議和強烈不滿,上書中央,認為傷害了他們的民族感情,影響民族團結,要求停播該劇。
經過这一事件,中宣部表示不再使用“炎黃子孫”這一稱謂,并传达中央電視臺及各廣播電視局。
緊接著1999年又發生了苗族知識群體針對電視劇《釜山大聯盟》的抗议事件,該劇即遭禁播。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大陸興起的“炎黃熱”,源於毛澤東時代革命思想退潮真空,为构筑新的愛國主義意識,得到了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支持。
然而,幾乎漢族社會中“炎黃熱”統一時期,在南方苗族社會中,也興起了“蚩尤熱”,進而與“炎黃熱”發生激烈碰撞。
進入新世紀後,各地的炎黃熱還在持續中,各種形式的公祭活動越來越隆重。但是在中央層面,領導人講話時,政府文件中,國家級廣播電視報紙上已經避免使用“炎黃子孫”這一稱謂,而多以“海內外中華兒女”“中華民族”這樣來表述。
電影電視劇現在更是避免出現潛在的爭議題材,稍有不妥根本不給過審。
※ 引述《inet ()》之銘言:
: 中華民族明明就是漢族
: 搞出五族共和
: 祭拜黃帝
: 自稱炎黃子孫的時候
: 是不是沒考慮其他族的感受
: 那就算了
: 沒自覺還一直自稱下去
: 是不是太過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