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大紀元
2.記者署名:
大紀元記者楊裔飛採訪報導
3.完整新聞標題:
黃曆新年 南北風俗差異談
4.完整新聞內文:
大紀元2021年02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楊裔飛採訪報導)「爆竹聲中一歲除」,北宋詩
人王安石的《元日》將我們帶入了過年的節日氛圍中。
本期,來自北京與香港的華裔分享了兩地不同的過年習俗,以慰讀者的鄉愁。
我們也借此機會,給讀者朋友們拜個年,恭祝大家新年健康平安、家庭幸福、好運常伴!
過年前的準備
——北京
進入臘月,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
過年前一般要清掃居室、購買年貨,要貼春聯,還要換好嶄新的鈔票和紅包,準備過年。
趙女士和女兒Cindy來自北京。北京的臘月很冷,但也擋不住熱火朝天的過年準備。
趙女士說,自己小時候家裏過年基本上是奶奶在操持。臘月初八就開始準備了。臘八這天
要煮臘八粥、泡臘八蒜。據説臘八這天泡的蒜,到過年時才會有那種碧綠的樣子。就著臘
八蒜吃餃子,美得很!
「年廿三,糖瓜粘」,這一天要敬竈王爺糖瓜,然後恭送竈王爺回天。「年廿四、掃房子
」,就是家裏從裏到外大掃除一次。接著就是買年貨、貼窗花、貼春聯。
趙女士說,奶奶可能幹了,剪紙、寫對聯、做新衣、準備全家人年夜飯,都是她老人家張
羅準備呢。後輩很多人都不會了。
Cindy很小就離開北京來到澳洲上學。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廟會。從年三十開始至年初七都可
以逛廟會。
她說:「小孩兒最喜歡廟會就是有吃、有玩、有節目看!」買蒜腸、羊肉串、冰糖葫蘆、
驢打滾、炸排叉、炸麻花,各種吃的,看的眼花繚亂。
她很喜歡玩套圈。還有各種雜耍、表演。「我小時候逛廟會還騎過駱駝,」Cindy說,「後
來好像衹有騎馬的項目了。」
——香港
Kitty說,香港人有個説法:「冬至大過年」。冬至雖然不是法定假日,這一天上班族還沒
有放假,但是老闆呀上司呀都會在下午提前讓僱員下班。大家回家後就會像過年一樣,一
起吃大餐。
香港的大掃除是在年廿八:「年廿八,洗邋遢」。Kitty說,小時候就會幫媽媽一起在家裏
做大掃除,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因爲付出了,也很辛苦的!」
Kitty想和讀者朋友們分享香港的花市。她說,過年前大約一、兩個星期,香港不同的區會
設置花市,最大的是維園的花市。
一般花市分乾濕區,濕區主要賣的是各種年花和盆栽。常見的有桃花、水僊、劍蘭、金桔
、蘭花、牡丹、菊花。
乾貨區會有揮春啊、利是封、卡通公仔、各種過年裝飾用品、年貨。花市一直開到年三十
晚。年廿九、年三十的花市常常是人山人海。
年夜飯
——北京
趙女士說,北京人的年夜飯很講究,一般都有「四碟八碗」,是「四平八穩」的意思。
趙女士說,「四碟」是涼菜,常見的有芥末墩、肉皮凍、炸丸子、醬肘子等。八個熱菜鷄
鴨魚肉都有,尤其是要有魚,表示「吉慶有餘」、「年年有餘」。有些人家還會有什錦火
鍋,象徵著「紅紅火火」過日子。
Cindy說,年夜飯過後,全家人會在一起 「守歲」 ,包餃子。包餃子時會在其中一隻餃子
中放入一枚銅錢,吃到這個餃子的人特別有福氣。趙女士笑著説,自己常常吃到這隻包有
銅錢的餃子,看來是有福氣的人!
——香港
Kitty講,香港的飲食業很發達,餐館多,服務好,所以現在香港人常常是一家大小在餐館
吃年夜飯。平時的服務費是10%,過年時服務費大約是20%至30%不等。雖説比平時貴,但省
了好多洗切功夫。她說,往年都會回香港和爸爸媽媽過年,今年因爲疫情,不能回去陪爸
媽,很遺憾。
年夜飯的菜式很多,講究的會有鮑魚、海參、魚肚、魚翅,一般都會有雞(諧音「吉」或
「有計」)、魚(「年年有餘」)、豬手(「橫財就手」)、蠔豉(「好事」)、髮菜(
「發財」)、蝦(「笑哈哈」的諧音)、芹菜(「勤力」)等意頭好的菜。
家裏會準備一些食品,比如煎堆(「煎堆轆轆,金銀滿屋」)、油角(「露頭角」,出人
頭地的意思)、笑口棗、糖蓮藕、糖馬蹄、各種瓜子(「多子」)。還有各種糕類比如年
糕、芋頭糕、馬蹄糕等等,寓意「年年高陞」。
年初習俗
——北京
傳統上的過年要一直到元宵節才算是過完了年。但現在一般年初八就得回去上班了。所以
大家的時間也就緊湊了。
Cindy說,以前年初一一早會放鞭炮,小孩兒們會放 「二踢腳」 很刺激的炮仗,還有廟會
可以逛。但是現在禁止放鞭炮,年味少得多了。
趙女士說,以前初一是拜神的時間,比如人們常常去地壇拜地神。她記得自己上初中時家
裏還會去拜神,可惜後來這些信神的傳統文化都被破壞了。
年初一是一家老少給爺爺奶奶拜年的日子,年初二去姥姥姥爺家拜年。孩子們最高興了,
因爲有壓歲錢和長輩們給的禮物。
——香港
香港法定假期至年初三。
Kitty說,老一輩的香港人或年歲大一些的人,在年初一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黃大僊廟爭取
能上頭炷香。但是人很多,很擁擠,而且香是點燃的,容易被燙傷。現在去的年輕人沒有
老一輩的人多。
年初一一家人要跟著爸爸回爺爺嫲嫲(奶奶)家拜年,年初二是跟著媽媽去給公公婆婆(
姥爺姥姥)拜年,老人都會封利是給孩子,但一般金額不會太大。
年初三叫「赤口」,相傳這天易招惹口舌是非,一般市民會去車公廟拜神,要麽就不出門
了。
年初四就要回去上班了。
Kitty說,第一天回去上班未婚的員工一般能收到兩種紅包:老闆發的開工利是(紅包)和
已婚同事發的新年利是。
這一天會比較熱鬧。寫字樓(辦公樓)會有一株比較大的桃花,對於公司來説,意喻「大
展宏圖」,對未婚的人來説,則意味著感情順利。所以,她們年輕人回辦公樓以後,要順
時針在桃花下走三圈,希望在新年裏找到心儀的「另一半」。物業管理處還會貼心的安排
舞龍、舞獅到每一層樓進行表演,期望新的一年裏生意紅紅火火、順順利利。
其實,無論地域,無論語言,傳統的過年習俗充滿了人們敬畏天地神明、回溯傳統的濃厚
文化氣氛。事實上這也是中華正統文化的核心所在。過年的意義其實就是承傳這種敬天信
神、感恩知報的傳統文化吧。
責任編輯:陳依琳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1/2/10/n12744970.htm
6.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