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The News Lens
2.記者署名: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文:陳恒皓 (本文感謝林珊伃、陳永欣、戴亨、邱泰瑋的共同討論以及收斂)
3.完整新聞標題:
愛莉莎莎與雞排妹事件看似無關,其實都有被忽略的結構盲點
4.完整新聞內文:
文:陳恒皓
近日兩大事件——性騷擾、自然療法的爭議——看似毫無相關,除了流量之外,網路上各
路支持者風起雲湧,在此筆者並不會對這兩大事件中雙方當事人的行為做任何的評價。但
想要透過兩個事件的雙方支持者以及當事人所做的回應,嘗試使讀者理解在這兩個事件的
公眾討論中:
1.被忽略的結構性問題
2.結構盲點如何導致議題失焦
被忽略的控訴對象──父權結構
控訴對象是父權結構,而非單一個加害者。
雞排妹(鄭家純)嘗試在臉書的一連串發文,以行動實踐:一個舉證困難的受害者必須要
不斷地澄清,回應各界質疑。進而發起類似「#MeToo」運動,串聯網友分享自己遭受性騷
擾的案件,團結受害者,向社會發出控訴。
在鄭及其支持者的脈絡下,這一件性騷擾以及其衍生的爭議在在凸顯了父權結構的打壓,
這事件有機會成為撼動父權結構的關鍵角色,而對於鄭而言,法院的告訴並沒有辦法滿足
對於社會結構性問題的解決,所以鄭不會提告。
不過司法是否真實能反映事實,以及對於司法的不信任不在本文範圍內。
另一個父權結構的受害者──翁立友
承上所述,當然事實的釐清很重要,但鄭的控訴對象應該是「社會結構」,而非翁本人,
然翁卻承擔了整個父權結構控訴下的責任,回過來想,父權結構的建立並不是翁一人所為
,是整個社會所致。
換句話說,翁承擔了全部對於父權結構的控訴。這樣而言對於翁是不公平的。翁的確應該
要負起司法責任,但亦僅此而已。
遭忽略的控訴對象──專業人士的話語霸權
在愛莉莎莎的反駁影片當中,除了情緒動員還有嘗試釐清該療法是否有效外,提到許多網
友留言當中只因為醫生的權威與專業即開始批評愛本人,而沒有專業的愛莉,必須要耗費
極大的成本,舉出其他專業人士的背書,嘗試佐證其想法。
愛莉並非專業研究人員,並不理解學術圈的同儕審查關係,自然而然對於出版社、醫師的
推薦認為與期刊有相同的可信度。筆者不認為當今的網路創作者需要具備理解學術圈傳統
的概念(或許這會是未來公眾人物的基本要求)。
換句話說,在對抗的並非是愛莉VS蒼藍鴿,也不是愛莉VS專業霸權,其實是出版刊物VS著
名期刊,兩個看似對等的專業霸權。
而愛莉莎莎,只不過是出版刊物的代理人而已。蒼藍鴿則是比較接近專業霸權本身,比較
沒有代理人問題,但是也是這個專業的霸權文化給予蒼話語權,使得蒼的指控很有力道。
遭控性騷擾 翁立友籲雞排妹提告
忽略結構導致討論失焦
在鄭與翁的事件當中,其實雙方的訴求其實並不是在同一個面向之上,所以雙方支持者並
不是在同一個脈絡下,導致議題的討論停滯,雙方各執一詞。
然而,正是忽略了結構的觀點,導致鄭及其支持者當中忽略翁也是父權結構之下的受害者
,筆者認為鄭或其支持者必須要同理翁也是父權結構下的受害者,並嘗試讓翁與翁支持者
理解這樣的結構概念,而非只追求單一事件的是非,將鄭打入炒新聞之境。
在愛莉的事件當中,雙方的影片花費許多時間在討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同樣的雙方支持者
自然是「就事論事」,爭論的焦點放在療程的有效性而非愛莉莎莎應該如何選擇他的資訊
來源;蒼藍鴿的影片當中雖然有提到愛莉莎莎是也是受害者,然正是因為忽略了其實愛莉
莎莎是兩個霸權之下的爭議點,蒼藍鴿選擇「就事論事」的著重在療效,進而策動網友抨
擊愛莉莎莎,而非嘗試去指正他認為不正確的書籍,嘗試去改變蒼藍鴿所見到的似是而非
的醫學書籍。
然而有趣的是,科學的訓練並沒有辦法使得蒼藍鴿看到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同樣的,如果
筆者認同愛莉莎莎不需要知道學術圈同儕審查的傳統,那筆者理當不應期待以醫學為背景
的科學思維,能夠讓蒼藍鴿能夠看穿結構的弊病。
在這個意義下,蒼藍鴿也是自身專業結構下的盲點受害者!只不過以科學訓練為主的當代
台灣社會之下,這點十分容易被忽略。
(本文感謝林珊伃、陳永欣、戴亨、邱泰瑋的共同討論以及收斂)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7332
6.備註:
清大文組!
一次五個!
還是只能湊一堆不知所云都是父權都是they的錯的反智文章
這種東西還要五個人才寫得出來!
隨便抓一個鄉民一天大概都可以生兩篇
不要丟文組的臉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