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官派沒問題
但是不知道原住民區是不是也一樣改官派
如果沒有真的相對不公平
一般縣市民眾有問題可直接反映的管道有鄉鎮市民代表 村里長 鄉鎮市長 議員 立委
改官派後只剩村里長 議員 立委
有些村里長你有問題反映給他他連理都不理
如果你不是什麼重要人物 他根本不差你這票
有些議員選區幅員廣大 人口數也很多 沒辦法每一個都服務到好
不過立委真的比上述這幾個都有能力反映民意 除了一些政策
如果鄉鎮市長真的要改官派
我建議先把所有的縣改制為市 鄉鎮縣轄市改為區 區下轄里
把原本的市取消掉
例如 新竹縣市整併為新竹市 嘉義縣市整併為嘉義市
基隆市的話 北北基是一定要整併改制的 至少要分成兩個市
我以前也提出過直轄市整改意見 尤其是北北基 不過這邊就不多加描述
既然鄉鎮市長改為官派 鄉鎮市民代表當然也會取消 包括原住民區
沒位子的民意代表只能跑去選議員和里長之類的
然而官派區長沒有民意壓力
議員除了監督市政外還要監督區長有沒有亂搞事
我建議議員人數也需要調整 有些縣市的議員明顯過多
不過我覺得直轄市的議員可以再多一點
現在的選區中選會都是以選舉人口來做劃分
我認為這是不對的 應當以人口來做劃分
就算沒有投票權他們仍舊是選區內的人民
民意代表能提出什麼樣的政見相信也是人民投票給他的因素之一
首先是直轄市的議員
我認為應以人口數30000人為一席 而且不減去原住民人口數
例如桃園市今年一月人口數2269216人
算出來的結果是應選75席議員 但是這並不包括原住民議員席次
過去有原住民身分的議員參選人想參選一般的議員選區
卻必須放棄他原本的原住民身份才可以參選
看似是保障原住民的參政權 其實是限制他們
必須讓原住民可以選擇參選一般的議員選區和原住民議員選區
也就是說原住民可以同時有一般的議員選票和原住民議員選票
我認為原住民議員人數應以原住民人口數5000人為一席
例如桃園市今年一月原住民人口數為77774人
算出來的結果是應選15席 加上原本的議員席次總共是90席
再來是改制為市的議員
人口數六十萬人以上的市 以20000人為一席
人口數六十萬人以下 三十萬人以上的市 以15000人為一席
人口數三十萬人以下 五萬人以上的市 以10000人為一席
人口數五萬以下的市 以3000人為一席
以彰化縣舉例 今年一月人口數1265654人 為人口數六十萬人以上的市
算出來的結果加上原住民席次總共是64席
以苗栗縣舉例 今年一月人口數542127人
為人口數六十萬人以下 三十萬人以上的市
算出來的結果加上原住民席次總共是38席
以澎湖縣舉例 今年一月人口數105913人
為人口數三十萬人以下 五萬人以上的市
算出來的結果加上原住民席次總共是10席
以連江縣舉例 今年一月人口數13303人 為人口數五萬以下的市
算出來的結果加上原住民席次總共是4席
雖然一定會有地方派系不滿意 不過我認為這樣改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