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溫家寶憶母親文章提到公平正義 被刪文禁止分享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1-04-19 11:28:54
說實際上,該文係因應清明節,由溫家寶前國務院總理撰寫的。
難道其中有「刺耳」的事實,使得文章不被准許轉發呢?
這邊附上原文,供各位自行判斷吧:
我的母親
(一)
媽媽走了。她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人間,回到生養她那片土地上。
媽媽還在,她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活在她深深愛著的學生們中,活在她眷戀的鄉親們中。
媽媽名叫楊志雲(曾用名楊秀安),1921年農曆11月14日生於天津北郊宜興埠。父親楊鳳
翔(作者的姥爺,編者註),是名村醫,靠開個小藥鋪維持生計;母親楊馬氏(作者的姥
姥,編者註),家庭婦女,不識字。
媽媽可能是姥爺、姥姥領養的孩子,人們都這麼說,可媽媽至今不肯講。姥爺、姥姥待她
像親閨女一樣,誰也不願再提這段往事。
媽媽生在苦難的時間和苦難的地方。
宜興埠是津北重鎮,自古是由津門去寶坻和冀東的必經之路,這一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攻守
天津的軍事要地。
近代以來,由於內憂外患、戰亂不斷,宜興埠長期處於災難之中。媽媽童年時,家鄉已是
窮苦不堪、民不聊生的鄉村。村子裡是土道、土房、土炕,莊稼畝產不足百斤。
人們多從事蕎麥皮、麻杆、秫秸、香草等買賣,艱難度日。
一首民謠道出了當時的情景:
住土房、睡土炕,男人外經商、家中無米湯,孩兒哭叫餓、女人淚汪汪,麻杆換來玉米麵
,糊弄肚皮度饑荒。
1936年,姥爺因病去世,年僅45歲。藥鋪靠姥姥一人經營。姥姥請了山東兩個姓趙的夥計
,幫助料理藥鋪。除開藥鋪外,還租了「聾十爺」(姓楊的一戶地主)的10畝地。
那年10月,日本侵略軍在天津郊區進行了奪取平津的「假想敵」式的大規模演習。六七千
名日軍從宜興埠外西北到東南,形成半月狀弧形包圍圈,槍聲、炮聲大作,許多莊稼和農
田被毀。老百姓不敢出門,莊稼不能收割,生意不能做,生活困苦,衣食無著。
1937年4月22日,日本侵略軍全面侵佔華北的戰爭迫在眉睫,決定修建臨時飛機場,為向
天津空運兵員和物資做準備。地址選在宜興埠村東南。當時許多農田被毀,許多農民被抓
去幹活,使宜興埠又一次受到損害。「七‧七」盧溝橋事變,標誌著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
的開始。
1937年2月至1938年1月,父親在宜興埠士范小學任教。這期間,父親和母親戀愛結婚。
1938年4月,父親考入國立北京師範學院(後改為北京師範大學)文科史地組(後改為史
地系)。那一年媽媽生了第一個兒子,爺爺給他起名光華(光復中華之意),不幸僅活了
一歲,因患肺炎而夭折。
1942年9月15日(農曆八月初六),媽媽在國難中又生下了我。爺爺心疼,給我起名「家
寶」。那一年,日寇在華北大掃蕩,津北一帶也成了他們「清鄉」和實行「三光」政策的
地方。
10月的一天,一股日寇進入宜興埠,將全村老小集中村西南廣場,四周架起機槍對著村民
,威逼交出八路軍。媽媽抱著剛出滿月的我擠在人群中,驚恐萬分。鬼子吼叫著,揚言不
交人就開槍。場院一片寂靜,媽媽怕我哭鬧,把我緊緊抱在懷裡。
在兵荒馬亂中,藥鋪開得不安寧。偽軍、國軍常來騷擾。一天下午,媽媽正在屋裡靠著窗
戶的地方用木盆洗衣服,一隻狗臥在外面窗下,媽媽並未看見。突然來了一群偽軍,開槍
把狗打死。媽媽埋頭洗衣服,沒看見外面發生的一切,槍聲把她驚呆了,放下衣服,半天
說不出話來。我被嚇壞了,緊緊抱住媽媽,躲在她背後。這時,只聽到外邊一片狂笑聲。
1948年12月,平津戰役進入第二階段,解放軍攻打天津。國民黨守軍為了空室清野,掃清
射界,下令放火燒毀了津北70多個村莊的農舍,致使14萬村民毀屋喪家。宜興埠被燒民房
200多間。爺爺全家住在西下坡,房子全部被燒為灰燼,1926年辦的士范小學也被燒得蕩
然無存。姥姥家和她的小藥鋪沒有倖免。
已是年過半百的姥姥隨村民倉惶逃難,在路上把隨身帶的一點積蓄全部丟失。看著經營多
年的小藥鋪沒了,家沒了,又身無半文,今後的日子怎麼過?她悲痛欲絕,痛苦多日,自
此一病不起,於1949年逝世,終年51歲。
那些日子裡,媽媽要服侍姥姥,又要照顧我,還要處理小藥鋪的後事。我看得出來,她的
心情很沉重、很難過。
(二)
媽媽好強、自立、向上。
解放前,為了苦苦支撐起這個家,媽媽到處找工作,先後在宜興埠士范小學、天津縣七區
中心校任教。她深知每份工作都來之不易,因而十分珍惜。抗戰勝利前後(1944年7月至
1946年7月),她曾在天津「馬大夫醫院」護士學校學習,後因我無人照管而辭職。
媽媽上學不多,為了找工作,曾上過師範專科學校培訓班、簿記夜校。三十多歲的人,又
要操持家務、管教孩子,又要上課、寫作業。1954年,她忍痛離家,和一群年輕人赴甘肅
支教。在天水伏羲小學當一名教師,一去就是大半年。那一年我才12歲,剛上初中。爸爸
上班,無暇照顧我,晚上還要和爸爸一起做飯。就在那時,我學會了蒸窩頭、熬稀飯。三
歲的妹妹寄養在五姑奶奶家。
媽媽1959年到東門裡小學擔任語文教師兼班主任。她年輕時讀書多,語文基礎堅實。
她的學生于亞回憶:
我們語文課一直由楊老師教。同學們很喜歡上她的課,從拼音識字開始,到讀書作文,每
堂課都講得清清楚楚。朗讀課真的把人帶入課文中,幾遍下來基本上就能背誦了。她腹有
詩書,最愛講故事,讓同學們懂得做人的道理。
學生孫秀庭回憶:
楊老師為我們打下的基礎異常嚴格、扎實。記得老師有一根教鞭,至今它點在黑板上的「
噠噠」聲有力地迴響在我耳邊。往深處理解,老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給我們
灌輸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準則,漸漸地,我們班具備了一種班風:它是被學習的風氣引導
的、自覺自律的、注重道德品質的。
于亞問:我們身上是不是都具有一種為一個信念獻身的精神?
我說有,會為某種崇高美而感動。如果為一個正義的事業去戰鬥,即使獻身也在所不惜—
—即便到了這個年齡仍然是這樣。孫秀庭答。
媽媽到了九十多歲高齡,她的學生仍然惦念她。他們在事業上有成就了,但他們在一起的
時候還經常提到楊老師:
我們的楊老師到了人生九十多的高齡,我們仍然是有老師在的孩子,這是我們人生一大幸
事。
如今已年近古稀的學生們這樣回憶老師。
(三)
媽媽是個極富同情心的善良人。
媽媽同情窮人。
宜興埠廟前鄰居韓家是貧農,孩子多,生活困難,偏偏全家都患上肺結核。媽媽從年輕時
就和他們家是朋友。解放後,韓家只有一對姊弟(韓玉琴、韓富奎)在天津。媽媽在自家
生活窘迫的情況下,照顧這對孤兒,直到姐姐在國棉七廠找到工作,弟弟在天津35中畢業
,當上體育教師。韓富奎在35中上學時無處可住,媽媽讓他住在自己家中,九平方米的小
屋本來擁擠不堪,又添了個大小夥子。
我家居住的西門裡大街達摩庵前胡同,是社會底層市民生活的地方,他們都靠勞動和經營
而生活,收入低微,勉強度日。隨著時間的變化,這裡的房屋愈來愈破舊,道路愈來愈泥
濘,胡同越來越混亂,居民越來越擁擠。
剛搬來時,胡同裡來了一戶讀書人家,人們相待都很客氣。稱父親「溫先生」、母親「楊
老師」。父母親為人老實,待人謙和,與每家相處得都很好。
房東劉奶奶,孤身一人,無親人照顧,靠租賃院裡兩間房子和一點積蓄為生。我家租住院
裡靠外的一間北房,住了四十多年。媽媽對老人很好,房租雖貴些,但一直按時付款,還
時常給老人送點東西。院落、茅廁、廚房收拾得利利索索。「文革」期間,我家被「疏散
」到農村;「文革」後又回到這裡,直到街區拆遷才搬家。
胡同鄰里許多人家都是媽媽的朋友。他們當中有蹬三輪車的、開拔絲作坊的,開醬園的,
還有孤兒寡母。父母與他們交往不深,但彼此相處是熱情真誠的,有時還互相幫助。這裡
沒有職業和文化的隔閡,沒有虛情假意。多年來,父母沒有與一戶人家鬧過不和。這種關
係一直持續到那個「史無前例」的年代。當家裡受難時,街坊悄悄同情我們,在晚上沒人
的時候撕去胡同裡給爸爸貼的大字報,沒有一戶落井下石的。
記得,那時家裡飯菜很簡單,每頓飯一般只有一個菜,很少吃肉。有時讓我到肉鋪買上兩
毛錢肉,還要說明要肥瘦,這就是改善伙食了。遇到年節喜慶之日,家裡吃頓「撈面」,
媽媽總是端著滿滿一碗麵條,放好炸醬和菜碼,給鄰居一家家送去。這是媽媽對鄰里的心
意,也是她待人的熱忱。
附:
深切懷念尊敬的奶奶
呂國平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

忽聞奶奶啟西行,
泣不成聲夢更驚。
奶奶音容笑貌在,
我喚奶奶語輕輕。

亂局亂時半世紀,
度荒度災幾磨難。
宅心仁厚彰慈善,
援手義勇師聖賢!

精勤治學更求真,
言教身傳誨語諄。
督導兒孫盡使命,
親民愛國最堅貞!

備茶談笑情關切,
把手送迎憐愛悠。
喚我小呂卅五載,
我思奶奶一千秋!
(作者自1985年開始與奶奶相識,一直得到奶奶深情關懷)
(四)
媽媽一生簡樸,活得清白。
解放後,1950年,爸爸、媽媽和我搬到天津,租住只有幾平方米的一間小屋,可謂家徒四
壁,身無分文。爸爸的工資每月僅37元,可光房租就要8元(一袋麵粉錢)。這間小屋伴
我們全家幾十年,其間家裡又添了妹妹和弟弟。媽媽省吃儉用,我們的衣服都是補了又補
。就是這樣,工資上月接不到下月,每月還要借點錢。那時,爸爸有個小本子,專門記帳
用的。
我從小就知道生活的艱辛,簡樸的生活習慣貫穿一生。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有一次媽媽給我做了雙新布鞋。那天,我高興地穿上新鞋上學,不巧
下學時正趕上大雨。我到家時,媽媽冒雨倚門等候,遠遠望著我光著兩腳走路,手裡抱著
那雙新布鞋。她趕忙跑到我跟前,一把把我摟在懷裡。在雨中,我望著媽媽,她流淚了,
滿臉是淚水和雨水。
人窮志不短,媽媽嚴格要求自己,同時也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記得天津剛剛解放,城裡
無安身之地,家鄉房子已毀,爸爸、媽媽帶著我回到宜興埠,暫借一遠房親戚的一間房子
住,我在爺爺租用村中楊家下場倉庫作校舍的士范小學繼續上學。
一天,我在街上撿了一分錢放在衣兜裡,被媽媽發現了。她邊打邊問錢是哪兒來的,竟把
一個掃帚打散了。從那時,我就懂得一個道理,不是自己的錢一分不能要。這個道理我記
在心裡幾十年,一次都沒違反過。
妹妹比我小9歲,她上幼稚園經常是我接送的。一次下學回家,她帶回了一個布娃娃。媽
媽追問她是從哪兒拿來的,她只是哭,硬是說不清楚。媽媽讓我帶著妹妹立刻把娃娃送回
園裡。到幼稚園才弄清楚是園裡給每個孩子發的。
媽媽脾氣不好,對孩子從不溺愛,十分嚴厲。現在回想起來,媽媽在我小時候對我的教誨
,讓我終生受益。
媽媽是把這樣的事情作為道德的根本,嚴格要求全家。天津剛解放那年,爸爸考入華北人
民革命大學,畢業後曾在天津市工商局工作一段時間。當時,正值私營工商企業改造時期
,爸爸的工作需要同私營工商企業者打交道。媽媽非常警覺,經常囑咐爸爸千萬不能收人
家任何錢和物。爸爸非常老實,從不沾惹是非,更不拿人一分錢,結果,在以後的「三反
五反」運動中,自身乾乾淨淨。
媽媽一生結交的都是同事、鄰居、普通百姓,從未高攀過一個當官的。1978年在農村待了
近10年才得以落實政策,回到原來的家——達摩庵前胡同那間狹小破爛的小屋,在這裡一
住又是15年。1985年我調入中央,媽媽從未因我的升遷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更沒有打我
的旗號給家裡辦過任何事情。媽媽和爸爸一生從事神聖的教育事業,全靠微薄的工資度日
,死後沒有留下任何財產和積蓄。
(五)
媽媽堅強而有主見。
從我記事時起,就看到家裡的大小事情都得她操心、拿主意。爸爸一生艱辛、坎坷。他經
歷新舊兩個社會,在滄桑世事中,安分守己,只希望活得太平,但終於也沒有逃脫政治的
漩渦。1959年「審幹」期間,因「歷史問題」,他離開了多年的教師崗位,被「限制使用
」。開始在農場勞動,後來到校圖書館工作。那些年,家裡仿佛出了大事情,媽媽憂心忡
忡,又要勸解爸爸,又要照料全家。
「文化大革命」的災難落在我們家中。爸爸被揪鬥,關在學校監視居住,停發工資。大字
報從家門貼到胡同。媽媽從自己不多的工資中,先給爸爸留足伙食費,自己親自送到學校
。她不放心這點錢能否送到爸爸手中,非讓造反派給收條為據。1970年,全家又被強制疏
散到農村。先是要全家到內蒙古五原(妹妹當時在通遼下鄉),當時父母已年過半百,實
難帶幼子適應那裡的環境。經反復交涉、多方聯繫,後改遷到天津市北郊區小澱公社勞動
,一待就是六年。粉碎「四人幫」後,爸爸調到天津北郊區宜興埠九十六中學做教員。
1978年11月5日,天津市河北區教育局作出關於父親政治歷史問題的覆議意見,認為「文
革」期間的審查,「未發現新問題」。1979年6月26日,天津市河北區教育局又撤銷1958
年作出的《關於對溫剛限制使用的意見》。1982年辦理退休手續,1986年改為離休。
父親能忍,但有個性。我剛滿周歲時,正趕上日寇清鄉、掃蕩,行人過道卡,均要嚴格盤
查,不准帶一粒大米。有一次,媽媽因奶水不夠,讓父親買點米帶回家。天黑了,爸爸懷
揣一包大米過路卡,日寇持槍盤查,非要搜身不可,父親寧死不依,差點被刺刀挑死。
「文革」期間,父親被關在學校,經常遭受野蠻的「審訊」和打罵。一天,造反派一拳將
父親的臉打腫,眼睛被「封」得看不見東西。父親忍無可忍,指著心口說:「小子,朝這
兒打!」
他雖然有些倔強,但常念及全家老小,能忍非常人所能忍的苦痛,變得更加少言寡語。沒
事時,經常抄寫古詩詞或報刊中有意思的文章,以解惆悵之情。
媽媽最理解他,仿佛只有她能窺見他內心那些難以言表的思想和感情。她從不埋怨父親,
反而總是寬慰和體貼他。他們相濡以沫七十五載。
父親沒有留下什麼,他把艱辛、苦痛和摯愛都帶走了,走得那麼安詳,仿佛這個世界就給
他這條路。
(六)
媽媽教我做人。
媽媽愛讀古書,經常給我講岳飛、文天祥、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故事,也講我熟悉的長輩
往事。她做家務時,我常纏在她身邊,她邊做活邊給我講故事。媽媽常說,人要努力、向
上。她總是把做人、志向、責任同刻苦、認真結合起來,使我深切懂得人不僅要有作為,
首先要學會做人。媽媽這些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心。我常邊聽邊落淚,下決心為國家和人民
而努力學習,做一個有氣節、有學識、有本領的人。每每憶起媽媽說話的神情和至今難以
忘卻的話語,我從心中油然萌發一種崇敬和感激之情。
對於我擔當大任,媽媽是憂慮的。我手中一直保存母親的兩封信。一封信寫在2003年11月
,我剛擔任第一屆總理的時候;一封寫在2007年10月,我即將擔任第二屆總理的時候。
第一封信寫道,「你今天能位居人臣,如此高的地位,沒有任何靠山,家裡更不用說了,
得來多麼不易。你的性格是力求完美,但國家這麼大,人口這麼多,很難做到完美。」她
要求我做到「要上通、要人和,千萬記住孤樹難成林。」
第二封信寫道,「過去五年的成就是你用心血換來的,來之不易。後五年的工作是艱難複
雜的,繼續保持,談何容易。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百姓,經濟又是這麼錯綜複雜,許
多事情都要你一一完成,其效果能達到一半,就謝天謝地了。這麼多事,你一個人肩膀有
多寬能承受得住?這就需要大家同舟共濟,平平穩穩渡過五年難關。」
媽媽的心在孩子身上,也在國家身上。她每天看新聞,瞭解國內外大事。她從不過問我的
工作,但經常用各種方式告訴我群眾的反映,提醒我注意。
2009年2月2日,我在英訪問期間,專程到劍橋大學發表演講。那一天,雪下得很大,劍橋
禮堂座無虛席。我演講的題目是《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我以充滿感情的話語,向師生
們介紹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演講博得陣陣掌聲。
臨結束時,出現一個「插曲」。一名西方模樣的學生擾亂會場,大喊大叫,並向主席臺扔
鞋子。我昂首站立,不為所動,表現出冷靜和鎮定。會場安靜後,我講道:「這種卑鄙的
伎倆,是不能破壞中英兩國人民友誼的。」「人類的進步、世界的和諧,是歷史潮流,是
任何力量不可阻擋的。」我的話引起會場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我不知道就在這一刻,坐在電視機前收看電視直播的母親,因擔心兒子和受到刺激,而突
患腦血管栓塞,從此視力減退、說話困難、行走不便。那一年母親已88歲高齡。
我退休了,在中南海工作了28年,其中擔任總理十年。對我這樣出身的人來說,「做官」
本是偶然之事。我奉命唯謹,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受事之始,即常作歸計。
退休之後,回到媽媽身邊,我的心情很高興,但看到她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又感到難受
。八年來,我很少外出,經常陪伴她。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媽媽的愛,媽媽的恩情是無法報答的。她的許多教誨已經
滲透到我的細胞中、融入我的血液中。人們之間許多事是可以相互模仿的,甚至是苦心孤
詣做作的。但是,唯有真誠、樸實和善良的情感和心靈是做不了假的。只要看他的眼睛,
看他的同情心,看他在危難中的勇氣,看他在關係國家前途命運關鍵時刻的擔當精神,就
可以窺見他的真實。我同情窮人、同情弱者,反對欺侮和壓迫。我心目中的中國應該是一
個充滿公平正義的國家,那裡永遠有對人心、人道和人的本質的尊重,永遠有青春、自由
、奮鬥的氣質。我為此呐喊過、奮鬥過。這是生活讓我懂得的真理,也是媽媽給予的。
作者: ghghfftjack (慾望深厚的老衲)   2021-04-19 11:35:00
太長惹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1-04-19 11:37:00
沒辦法,溫家寶寫的就這樣長...
作者: fcuspy (芃芃魚)   2021-04-19 11:55:00
看不出來哪裡有問題
作者: ghghfftjack (慾望深厚的老衲)   2021-04-19 11:55:00
他文章有那種民國五六零年代散文家的風格的ふ感覺可以放在橘子隔壁
作者: tedchen1025   2021-04-19 11:56:00
突然看到很多人都很安靜 .....嘻嘻嘻
作者: potionx (YEN YUAN-YEN)   2021-04-19 11:58:00
因為中國人不喜歡聽實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