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猜測生育率跟預期生產力可能也有正相關
爺奶那個年代生育率高是因為他們覺得多生幾個,稍微大了點就可以幫忙種田,小學下了課回來幫忙撿稻,或是大小孩幫忙帶小小孩,不用再額外花費托幼
再後來一點的經濟起飛時代,很多媽媽一起在家裡做家庭手工,一邊顧小孩,小孩也幫忙做,等於省了托幼的費用也不會沒收入,小孩也在幫忙賺錢,爸爸去外面上班,就這樣也可以存到一間房子
再後來一點就是爸媽那個年代,也是育兒花費開始變得很高的時代,補習班盛行,但是一個爸爸在外面上班就算月薪三萬也可以養活一家人兼買房,並且負擔我們的補習費才藝費,可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以為教育的支出砸下去了小孩未來就會是三師、電子新貴,說穿了就是預期兒女未來會帶來高生產力
然後到了我們這個年代,已經不再是經濟百花齊放的年代了,多數人也沒有成為三師或是新貴,我們沒有辦法一個人養活全家或買房,但我們依然被預期要負擔相當高的育兒支出(ex:一個月兩萬的幼稚園)月薪三萬或月薪五萬都不夠用
也就是說,
小孩再也不能放學後一起回家種田
也不能放學後回家做手工
也不被預期未來高機率是創業家或是高收入份子
也不能預期他放學回家能不能幫忙照顧阿公阿嬤
所以小孩沒有任何被預期生產力
想到的只有各種經濟負擔
加上種種已經被講到爛掉的因素
自然而然造就了無法挽救的少子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