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ogood (nogood)》之銘言:
: 台灣有四大民間社團
: 青商會、同濟會、扶輪社、獅子會
: 這四個社團入會門檻依年紀、社會地位、財力、人脈來區分
: 求卦
扶輪社(Rotary Club)
獅子會(Lions Club)
同濟會(Kiwanis Club)
青商會(Junior Chamber)
上述三個國際社團都是源自美國的俱樂部(Club),只有青商會是 Chamber(會議所)
強調訓練和辯論、議事規則等等,和其它三者在本質上是完全不相同的。
當前全球各種俱樂部林立,在大英國協國家及美國(特別是英語系國家)俱樂部文化仍佔
社會主導地位,其中又以扶輪社(Rotary Club)和獅子會(Lions Club)這兩大發源於
美國的國際型俱樂部最耳熟能詳。
俱樂部(英語:Club),可意譯為「社」、「會」或「會所」。「俱樂部」是英文
「Club」的音譯外來詞,始見於日文漢字「倶楽部」。俱樂部最早源於英國倫敦,一些傳
統的俱樂部剛開始只開放「貴族」階層加入,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有些俱樂部逐漸放寬標
準,只要符合「紳士」社會地位者便可獲得加入門檻,此舉是為了吸納現代未受封貴族頭
銜、但高收入的白領專業人士,例如:醫生、律師、議員和法官等等。
英國最古老知名的俱樂部,莫過於成立於 1693 年的懷特俱樂部(White's Club),會員
包括查爾斯王儲、威廉王子、前英國首相卡麥隆、邵氏電影創辦人邵逸夫爵士等王宮貴族
和政商名流。而英國王室也長期支持和參與英國地區扶輪社的公益活動,例如已故不久的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夫君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本身就是愛丁堡扶輪社的社員。
在君主立憲制的英國,仕紳階級(Gentry)是專指介於貴族和平民之間的一個社會階層;
在十八、十九世紀時,俱樂部文化興起,倫敦流行一種說法是「紳士的身份由他參加的俱
樂部所定義」。除非個性太過惹人生厭,沒有俱樂部願意接受,否則是否加入俱樂部,也
成為「紳士是否受人尊敬」的指標。
某些俱樂部,必須要有多於一名成員願意背書推薦或邀請才有機會加入,無法主動提出申
請。即使具備一定的財力與社會地位,也不見得能夠順利加入。申請者如果在見習名單上
等候了很久卻無法正式加入,這意味著其申請遭到拒絕。有些俱樂部甚至規定,假設推薦
人引介的申請者未能順利加入,推薦人亦會被要求放棄成員資格,因為他介紹了不受歡迎
的申請者。
美國和英國不同的是,美國並沒有君主和貴族階級,但是企業主、白領階級和各行各業的
專業人士之間,依然有類似英國傳統士紳階層集會結社與社交需求。以扶輪社為例,扶輪
創辦人保羅·哈里斯(Paul Harris)律師的初衷,其實只是想建立一個凝聚地方仕紳情
誼與專業人士的俱樂部。但後來本著「紳士」的「社會責任」,這群扶輪社員開始進行一
些社區服務計畫、回饋社會,而逐漸發展成為今日全球知名的服務性組織。早年扶輪社給
人的印象就是一個「貴族俱樂部」, 是社會上有錢、有閒、有地位的人參加的俱樂部。
扶輪社確實也在世界各地的社會中普遍享有崇高地位,社員代表社會上各行各業的精英份
子。扶輪社雖然也從事各項服務計畫,但總掩蓋不掉社會菁英領導階層的色彩。同樣源自
美國的獅子會,也是類似的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