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針對"回歸校正"這個名詞,而不是針對其他的事情。
我們先看為什麼要回歸校正好了。
假設,今天我買進一批貨,然後給了對方一張支票。
但對方可能在一個月後,或是兩個月後才去兌領。
那費用支出會算在買貨的當下還是算在對方兌領以後?
答案是會算在買貨的當下。
同理,今天的採樣,五天後才採樣出來,那要算哪一天的案例?
當然是五天前的啊。
難道你今天驗出有小孩,會說是今天內射的嗎?
所以,針對"回歸校正"這個行為本身,其實沒有太多的問題。
因為就是單純在統計每一日的確診數時,沒有辦法在當下就統計出完整的數字。
我認為值得大家討論的,不應該是為什麼創造回歸校正這個名詞。
而是去探討背後的原因。
究竟導致我們沒有辦法在統計每日確診人數的時候,就給出正確的數字的原因為何?
是行政流程的冗長?
還是檢驗能量的不足?
還是醫護人員的缺乏?
又或者是都有?
回歸校正這個動作本身真的沒有什麼問題。
他只是讓原本的資料更正確,更具有判斷的依據而已。
當然,隔了這麼多天才去校正數字,尤其還挑在星期六,也的確會讓人懷疑動機。
但與其把心力放在這邊,不如討論看看,行政與醫護上面,是否還有哪裡可以協助改進或是幫忙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