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貢獻所學
我也來用所看過的採購合約來進行財務分析
一般在所謂的合約價值評估中
我們會看最終付款條件
依某上市公司今天所簽的合約價值來看,假設1000萬劑價值340億好了,有幾種方向可分
析:
情境1. 買方設定付款必須要三期通過或實際使用量來付款。( 此為買方due care)所以
如果大家都不打國產,那這份合約就沒啥價值....股價未必會反應。亦即依使用量才能付
款
情境2. 買方設定是即使賣方沒有通過三期或沒人要打,仍然會付全數。總之政府就是保
證付款,那麼:
(1)賣方無論如何都會拿到錢,股價就穩了
(2)買方反正用紓困的錢,也是人民的血汗錢,跟做決策的人一點都無關。如果買下來
,過期 人民不打 那是人民的問題,反正我幫大家買了 1000萬劑,放到過期丟掉,合約
還是照付錢。
情境2就變成標準的乾坤大挪移,拿人民血汗錢,靠行政權力及政策宣傳手法,買到的是
疫苗在製品(?),保證給付直接送給這家公司的股東~以避免大家都打國外認證疫苗,
股票變壁紙。這樣的付款條件,股價豈能不飆漲?
所以,默默希望政府有幫人民做最後的把關~來個情境1吧~至少讓我覺得這還是正常的
合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