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去年2020年8月26日新聞,不覺得很諷刺嗎?
內文提到快篩可能偽陽性都送醫院要多花8億,
造成醫療崩潰。
陳時中反問:“多做一點,真的好嗎”?
新聞來源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008260004/%E4%B8%80%E5%80%8B%E3%80%8C%E7%84%A1%E7%97%87%E7%8B%80%E7%A2%BA%E8%A8%BA%E8%80%85%E3%80%8D%E7%AD%89%E6%96%BC%E5%8F%B0%E7%81%A3%E9%98%B2%E7%96%AB%E7%A0%B4%E5%8A%9F%EF%BC%9F%E4%B8%80%E6%96%87%E7%9C%8B%E6%87%82%E3%80%8C%E8%A9%B2%E4%B8%8D%E8%A9%B2%E6%99%AE%E7%AF%A9%E3%80%8D%E7%9A%84%E5%85%A9%E6%A5%B5%E6%84%8F%E8%A6%8B
一個「無症狀確診者」等於台灣防疫破功?一文看懂「該不該普篩」的兩極意見
彰化縣政府與台大公衛學院合作展開血清抗體檢測調查,要了解社區感染情況。
楊竣傑
政治社會
彰化縣政府提供
1236期
2020-08-26 09:46
彰化縣衛生局主動對居家檢疫者進行採檢,引發正反兩極意見。現行「症狀式篩檢」與「接觸者追蹤」策略,至今成效良好,若無特殊變化,不需貿然調整。
「我們彰化就是做得多一點……。如果重來,我還是會做。」8月21日,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公開受訪,為彰化縣數月來,持續針對無症狀居家檢疫者採檢的政策辯護。
「大家都講多做一點,何錯之有……,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話,『多做一點,檢驗陰性就安心了,家人也放心了。』這兩天我不斷聽到這句話,令我是憂心忡忡。」隔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立刻在記者會上回應,地方政府的「多做一點」,恐將成為台灣防疫的大破口。
讓中央與地方隔空互槓的起源,是8月17日,一位自美國返台的十多歲少年,在居家檢疫期間確診。由於這起個案自入境到確診皆未出現症狀,不符合「有症狀才採檢」的防疫原則,疫情指揮中心進一步追查後發現,執行採檢的彰化縣衛生局,早在4月起就基於「多做一點」的立場,主動篩檢無症狀居家檢疫者,至今篩檢數已逾1千4百件。
這起案例被「意外」揪出後,世界衛生組織(WHO),恰巧於8月18日表示,新冠病毒多透過20到40歲之間、且「不知道自己感染」的族群散布蔓延,WHO建議藉人群監控,及時隔離無症狀感染者,避免疫情擴散。
超前部署?幫倒忙?「好意」淪為政治角力
彰化縣府「多做一點」,究竟是為防疫多加一道保險,還是可能平添疫情升溫風險,本應交由專家共同評斷。然而,疫情指揮中心得知此事後,立刻指示政風單位調查;國民黨據以認定彰化縣遭中央打壓,加碼喊出「14執政縣市聯合普篩」。雙方過於激烈的反應,讓高度專業的防疫政策,變質為政治角力,失去理性討論空間。
台灣對新冠病毒的篩檢,應該做到什麼程度、需不需要「普篩」,在疫情高峰期間,一度是各界熱烈討論的話題;但5月疫情趨緩後,就鮮少有人質疑指揮中心的作法。直到6月23日,一名日本籍女大學生自台灣返國後確診新冠肺炎,接著又陸續發生幾起「境內輸出」案例,讓「擴大篩檢」的意見再次浮上枱面。
這裡必須釐清,所謂「擴大篩檢」,並非漫無目的地見人就篩、或是民眾想篩就篩,篩檢對象仍以自外國入境的人士為主。
葉彥伯指出,彰化縣會採取「精準篩檢」,是因村、里幹事致電關心居家檢疫者時,發現有人出現流鼻水等症狀,但當事人認為只是過敏,為避免認知落差造成漏放確診者,4月起才依國際期刊研究的病毒量標準,詢問居家檢疫第3天者,有無意願接受採檢。7月底因入境人數減少,且先前驗出的結果都是陰性,才改成居家檢疫第10天詢問採檢意願,並驗出無症狀確診者。
「台灣得盡快加強篩檢量,能驗就驗,若不趕快做,疫情恐怕就爆了。」感染科醫師、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也認為,台灣出現多起台灣輸出病例,反映國內社區帶病毒者的比率增加,政府目前只隔離、不檢驗的政策,找不出不明感染者。「每個輸出案例都用找不到來源結案,就代表台灣沒風險嗎?」他憂心地問。
雖然公衛與醫界,都有人強烈建議擴大篩檢,但疫情指揮中心仍堅持「多做不一定更好」,最重要的理由在於「偽陽性」將浪費珍貴且有限的醫療資源,而「偽陰性」病患可能被「錯放」,大幅增加社區感染風險。
http://i.imgur.com/yLkIBOI.jpg
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親上火線,說明不實施入境普篩的原因。(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普篩恐壓垮醫療體系「隔離14天」仍為當下正解
8月22日,陳時中在防疫記者會上,拿著手板說明,台灣從1月起的入境人數約25萬人,依照國際新冠肺炎的0.2%盛行率,推估入境者約5百人受感染。若實施入境全面普篩,依照試劑確認真陽性率的敏感性(Sensitivity)90%,與真陰性率的特異性(specificity)95%,恐有50人是「偽陰性」,一旦不用居家檢疫,就會在社會、社區趴趴走。
敏感性:用來確認罹患疾病,且篩檢為陽性者的機率,愈高愈好。
特異性:沒有生病者被偵測為陰性的比率,同樣愈高愈好。
若依照同樣的特異性與敏感性,偽陽性人數恐高達1萬2千餘人,一旦都送進醫院,不僅增加交叉感染風險,也可能多花8億元,造成醫療體系崩潰,「多做一點,真的好嗎?」陳時中反問。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解釋,台灣目前要求入境者強制隔離14天的理由是,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研究,發病9日後無法分離出活病毒,即使是無症狀患者,隔離14天與自主健康管理7天後,體內有病毒,也幾乎無傳染力。這代表台灣現行的檢疫模式,既可以有效抓出感染者、也不會錯放傳染源,能確保社區安全。
根據疾管署統計,台灣7月26日起,針對高風險國家菲律賓,採入境全面篩檢,至8月19日共採檢4百42名無症狀者,僅驗出兩名陽性確診者,陽性率0.7%,「可見台灣現行檢疫政策,CP值較高,無實施普篩之必要。」陳時中信心滿滿地說。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則表示,台灣透過14天居家檢疫的「症狀式篩檢」,再搭配「接觸者追蹤」(Contact Tracing),將可能的感染者阻絕在社區外,這是國外難以執行的嚴謹計畫,也是台灣成為「防疫優等生」關鍵。
儘管指揮中心搬出數據,證明現行「症狀式篩檢」成效斐然,但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仍認為,台灣應採入境全面檢測與居家檢疫並行的方案,入境檢測陰性者只需居家檢疫5天,隔離結束前再次檢測,依然是陰性即可放行。
陳秀熙解釋,這種作法可避免偽陽性風險,無論入境者來自疫情高、中、低風險的國家,遺漏個案幾乎等於零;藉縮短入境隔離時間,則將增加外籍人士來台意願,讓商務活動正常化,
疫情瞬息萬變「篩檢」策略應保留彈性
就客觀數據顯示,台灣疫情目前仍維持平穩,已超過4個月未出現本土社區感染案例,彰化縣全面對居家檢疫者採檢,確實有些「多此一舉」。但在公衛學者眼中,流行病發展瞬息萬變,因應策略也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因此任何積極嘗試,只要不損害現有的圍堵防線,對未來的疾病管制都可能有正面意義。
例如指揮中心8月17日就修改了「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及個案處理流程」,將容易接觸不特定對象,且高職業暴露風險的百貨公司櫃姐、外送員、交通場站人員等,納入醫師判斷通報可採檢對象。
曾任衛福部疾管署署長的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直言,台灣目前的策略,足以因應疫情發展,普篩效益不高。但他也語重心長地說:「台灣的防疫政策,一直在超前部署,尤其指揮中心背後的專家諮詢小組,不斷討論、調整通報定義,『現在』不需要的策略,或許下一階段會派上用場。」
「我們會持續對彰化縣驗出的無症狀感染者採檢,除監測核酸檢測的數值,也進行病毒培養,確認有無傳染力。」莊人祥也同意,彰化縣案例,讓台灣可持續研究無症狀者對社區的影響,當然有助精進防疫策略,也能作為是否普篩、隔離前檢疫的實證。
平心而論,疫情指揮中心與彰化縣衛生局雖然對「篩檢」工具的態度不一致,但雙方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更精準有效防堵疫情。台灣社會應該鼓勵本於專業的觀點辯證,避免將不同意見貼上政治標籤,才能持續精進令國際稱羨的防疫成果,並維持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