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idmaster (iidmaster)》之銘言:
: 本魯末代聯考考生
: 當時滿分700,大概625左右建中
: 記得後來是基測29x(補充一下滿分300),滿厲害的
: 那5A聽起來很厲害,到底怎麼換算呢?
幹 八卦是會考成績根本就不能用普通方式換算
而且只要跨區域/跨屆數就不能相比了
意思是第一屆的5A效力跟第二屆的5A效力不太一樣
台北的5A能上的學校也跟台南的5A能上的等級不同
身為會考第一屆考生,我真深受其害……
當年第一屆會考標準,5A即是滿分(30)
但因為5A人數一狗票,想也知道要有一堆細項
而這個比較項每個縣市都不同
像台北先比作文級分再比A++、A+數目
所以5A0+作文6級分比5A10+作文5級分的人區排前面
很扯吧
同時還有照志願序比序扣分
學校填愈後面分數扣愈多
5A的成績如果前二志願沒上等於自動掉一個等地。
更鳥的是台南市,比其它有的沒的藝文成績
所以那屆有個5A++6級分的人落榜,因為他藝文成績沒滿分
但又死不填後段學校,再加上志願序扣分,自然落榜不意外。
後來第一屆試辦情況慘烈,還特別開個第三次免試收學生
後來就慢慢調整,分數愈分愈細,但就是死不改回基測就是了
但大致走向跟基測幾乎一模一樣。
我是不知道哪個國家的升學制度可以這樣年年更改
初一十五不一樣,從南到北奇形怪狀啦
臺灣的會考制度真的是不負責任到極點的人訂的
偏偏又不是什麼天縱奇才,bug一堆自以為優秀
我他媽笑死,真的丟臉,可悲。
順帶一提,其實有個東西叫特招
跟指考很類似,就是完全分數決定,志願序不扣分
當年建北8成名額在這裡,我就靠這個才上的
不知道還有沒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