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實聯制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那些紙本紀錄只能作為被動防疫使用。
意思是說:這個地方出事了,再去翻紙本,這有沒有用可以討論,
但是至少某種程度是做到了,畢竟再怎麼完美的機制,總是有疏漏。
總不能要求沒辦法落實簡訊實聯制的人不能出門吧?
資料面上,其實不是不能用,可以分為兩部分,稽核(勾稽)使用與警戒通知
稽核使用說明:
是由確診者的資料去追查,撈出他過去28天的實聯制的地點、時間,
再由後台系統由代碼跟地址串接起來,丟到API上,
自動在地圖上繪製出軌跡圖~
以上交由疫調人員查核該確診者是否有隱匿之事實。
警戒通知:
有了確診者的過去28天足跡與時間後,再由資料庫比對同一時段
(同一時段的定義要有公衛上的嚴格定義)與地點,
統一由系統自動發出簡訊通知,提醒在這個時段與地點出沒的人,
幾天內要做自主健康管理或前往快篩。
每一則簡訊內容都要提供一個代碼~這個代碼要跟法傳系統整合。
讓疑似接觸確診的人去快篩時,
可以直接告知醫院,是哪一個CASE的篩檢,這樣可以避免跨縣市溝通的問題。
或者,讓自己健康管理者,有感冒發燒等症狀時,前往一般診所,可以主動告知醫生,
或讀取健保卡時主動跳出警示,協助醫生提高警覺。
由後台系統整理資料,就可以掌握這位確診者可能的接觸人員,
如果後續有發病時,就可以掌握傳播途徑。
交叉比對,這樣就可以找出潛在的感染熱區,協助CDC判斷是否要在該區成立快篩站。
現在確診案例下降,但是未來還是要有防疫概念,
簡訊實聯制或許是當下危急時,創立的系統,
在資料面使用上,一定有許多精進之處,
大家可以罵,但是罵歸罵,如果有機會貢獻自己的想法,不妨提出來討論。
畢竟我們無法做到對岸那樣的管制,但是藉由健保系統與簡訊實聯制系統,
或許可以在隱私與防疫上,做到一定的平衡,協助早期發現感染事件,快速圍堵。
可以避免之後醫療量能再度逼近崩潰。
現在的主機系統,要去作這樣的分析不難,重點是流程上要怎麼去串,
可以提升效率,這恐怕不是只有資訊科學或者公共衛生的領域,
更包含更多銀行信用卡或電信業者的行銷KNOWHOW在內,
希望有更多高手一同討論。
※ 引述《tonyhsie (一筆揮毫天下定)》之銘言:
: 認真討論一下數據
: https://i.imgur.com/UPdfsrx.png
: 這是 NCC FB 的圖,左右相減可得知
: 現在系統裡有 494,747,875 也就是約 5 億則簡訊
: 要從這 5 億則簡訊裡
: 撈出全台灣每天 < 100 名確診者的 28 天內的所有足跡
: 並通知同時間同地點的可能接觸者
: 大概有多少資料量?
: 假設 1 個人 1 天平均到 10 個地點(=10封簡訊),每個地點接觸 10 個人
: 那就是
: 100名確診者 * 28天 * 10封簡訊 * 接觸者10人 = 28 萬封簡訊 (每天)
: 這種估計當然誤差很大
: 不過大概可以知道
: 後端的工作,就是每天從 5 億則簡訊裡撈出幾十萬則相關簡訊、挑出相關人士
: 但這些都是用電腦來跑 在操作上不需要太多人力
: 這部分如果好好做,各縣市政府的疫調人員大概可以輕鬆一半以上吧?
: 也不用整天吵哪個縣市要負責疫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