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腸道細菌會影響社交行為 台美研究成果登

作者: ThomasBuBu (噗噗)   2021-07-15 00:17:27
1.媒體來源:
中央社
2.記者署名:
記者蘇思云
3.完整新聞標題:
腸道細菌會影響社交行為 台美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4.完整新聞內文:
成大、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跨國研究團隊發現,腸道共生細菌會影響血液中的壓力賀爾蒙,
缺乏時,可能導致個體社交行為下降,研究成果榮登國際頂尖期刊自然,未來有望為相關
疾病治療開闢新途徑。
科技部今天舉行研究成果線上記者會。成大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吳偉立團隊跟美
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及生物工程學院教授馬茲曼尼安(Sarkis Mazmanian)團隊合作,揭
開腸道細菌如何影響宿主社交行為的謎團,研究成果登上生命科學領域頂尖期刊自然(
Nature)。
作為論文唯一第一作者與責任作者的吳偉立指出,社交行為對人類與動物來說是一項提供
安全感、降低能量消耗的重要行為。學界過去就觀察到,完全無菌鼠(Germ-free mouse
),也就是一生中身體沒存在任何細菌的小鼠,會出現社交行為下降以及低程度的類焦慮
行為,但是背後機制少有人探索。
吳偉立用電影「腦筋急轉彎」比擬,研究者開始思考,「腸道中會不會有類似憂憂、樂樂
這些不同角色的存在,進一步影響個體的喜怒哀樂?」
吳偉立指出,團隊在小鼠實驗中發現,腸道共生細菌會影響個體壓力,以小鼠身上作為壓
力賀爾蒙指標的皮質酮為例,缺乏腸道細菌時,老鼠身上的皮質酮會不正常上升,導致腦
部特定迴路受到活化,產生更多皮質酮,造成降低社交行為的結果。
團隊同時透過基因、藥物等多種方式,發現給予小鼠一種特定腸道細菌「糞腸球菌」,可
能跟其他細菌作用,最後達到降低壓力賀爾蒙、增加社交行為。
吳偉立表示,未來團隊將持續投入系列研究,找出糞腸球菌究竟是透過何種方式來影響個
體的壓力反應。科技部表示,研究成果可能對自閉症、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等疾病治療開
啟新途徑。
吳偉立指出,社交行為下降的確可能跟很多疾病有關,未來或許可以更有效率篩選腸道細
菌,了解細菌對壓力賀爾蒙或特定神經細胞的作用,「有機會跟疾病治療做連結,但仍有
蠻長一段路要走」。(編輯:張均懋)1100714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107140126.aspx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