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吃過18元的雞排,小學一年級在學校福利社有在賣,都不是現炸的,是炸好放在
後面架子,有人要就去拿來賣這樣,沒有裹粉直接乾炸以後灑胡椒鹽而已,老實說照現在
標準不好吃,太乾而且冷掉,不過那時候已經是用紙袋包裝,吃的型態跟現在雞排沒什麼
兩樣,那時候桃園的可口涼麵一盒才10元,大亨堡一套18,雞排還不算是太貴。
後來開始有了裹地瓜粉炸的雞排,印象中吃過最早的牌子大概是協力,裹著地瓜粉的雞排
雞肉跟粉接觸那面變成薄薄的粉漿狀態,把雞肉保護起來減少肉汁流失,炸好之後
一口咬下去,沒有一般雞胸料理後的乾柴口感,保有很多的肉汁之外,最外層的地瓜粉
酥酥的口感跟雞肉一起咀嚼真的很爽,那時候印象大概就是25元一份的時期。
後來在大約2002~2003左右,脆皮雞排開始紅起來了,比較早紅起來的是3Q,後來是派克,
不過“聽說”最早開始做脆皮是宜蘭的貴族派,3Q一開始也是跟貴族派學,後來自己研發
以後在清大宵夜街創業成功。不過後來被派克打得東倒西歪就漸漸沒落了。
這個時期的雞排一份大約35起(豪大大那時已經是50元了),3Q那時候的定價策略就是薄利多銷一片賣30元,有業者加盟
的話促銷策略就是一片20元賣一個禮拜。那時候的脆皮雞排已經跟乾粉的雞排走不一樣
的路了,粉漿炸好以後咬下去會向洋芋片一樣喀哩喀哩的,保有肉汁的程度比乾粉更高
第一次吃到真的是驚為天人嚇一跳的好吃,那時每天看到宵夜街排隊排最長的就是
脆皮雞排,很難想像一間雞排攤要有5、6個人在顧人手才夠應付那個生意量。
不過再好吃的東西吃久了也是會漸漸喪失一開始的感動,後來的艋舺、天使、惡魔
一家一家的出,價格也一年比一年高,連帶雞胸肉價格也是每年在漲,一個銅板可以
買到雞排+珍奶的年代已經回不來了,現在可能一張百鈔都不見得買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