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audai (低調)
2021-07-17 20:13:21※ 引述《lobfo (牛耳)》之銘言:
: 歷史上好像經常發生飢荒
: 為什麼古代會缺糧
: 古代的耕種面積應該比現代大很多吧
: 現代一堆土地拿去當住宅.商業.工業用地
: 因為農業技術有差嗎??
: 可古代農業人口多
: 跟現代比
: 農耕地更大..農業人口數多
: 怎麼可能會鬧飢荒?
冬天
要整地 石頭要拿掉
基肥 先在田地施肥
篩苗 泥篩與鹽篩
把苗種在室內
擇密植與疏植的選項,選擇疏植的話屬性會提升,但苗種會再減半,密植的話則是屬性不
變,但苗種也不變。
春天
插秧
施肥 早上施肥比較好(葉肥跟根肥)
夏天
曬田
施肥(以葉肥跟穗肥為主)
注意水量(注水到水過腳踝的程度)
秋天
收穫
曬穀
打穀
精製白米
基本上 整個地可能一個月就過去了
插個秧也是一個月就過去了
秋天基本上光曬穀 打穀 精製白米 可能幾乎就快整個秋天
每天都要施肥注意雜草和把青蛙蜘蛛丟到田裏面去
這就是沒有現代化的以前農夫的一年
比較能自由活動的就是春末-夏末前
以及秋末-冬末前
開始整地之後又開始一年的循環
曬穀時如果一直下雨 就只能濕濕的米去打穀 想要不下雨就只能看天或祈禱
如果沒有雨稻就長不起來 只能靠自己去提水來灌溉 但是很少
如果下雨非常多,那麼瓜吸收的水分就多,水分多也會對糖分有一定的稀釋作用,所以,
下雨天多的話,一是光合作用弱,生產的糖少,二是水分對糖的稀釋作用,所以也就相對
不甜
所以古代種田完全看天氣
雨太多不行 雨太少不行
沒有機器只有人力
只有肥料沒有農藥
要拔草 施肥 除害蟲 滅蝗蟲
辛苦種了一年的米
一半以上要給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