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amasakiayu (ayumi)》之銘言:
: 這應該算是大河劇模式
: 日本也很常見
: 不過我覺得問題是在於
: 日本開始進行大河劇時
: 挑選的人物都相對較為知名
: 譬如忠臣藏事件
: 或者是天下人豐臣秀吉
: 在或者是幕末志士坂本龍馬
: 但是台灣的斯卡羅這段故事
: 坦白說我脫離學校太久
: 真心不知道現在認識台灣有沒有教到
: 其實之前的風中緋櫻狀況可能就好些
: 講的是霧社事件
: 台灣人至少也都知道莫那魯道
: 這當然也許是受限於是翻拍小說
: 而非跟日本大河劇一樣有專門劇作家創作有關
: 只是如果今天台灣文化部真的有心要搞大河劇
: 我建議可以按時代挑選台灣知名度較高的人物進行拍攝
: 先養出台灣本土大河劇的基本盤
: 再慢慢挑戰一些知名度相對低的人物
: 譬如日本原本以男性為主的大河劇
: 也出現如篤姬或者是江這種以女性為主的模式
: 或者八重之櫻、韋駄天這種非傳統古裝劇模式
: 也許會比較好些
的確,以大河劇類比,《斯卡羅》(原著《傀儡花》)從劇情概述看來,比較類似大河劇
中以穿插在歷史事件中的女性為主角的類型。這個類型算是近期才比較流行的,但也包括
收視慘淡者如《花燃》,可見這種角度要取悅觀眾不是那麼容易。如果看早期大河劇題材
,比如曾經創下最高收視的《赤穗浪士》取材的歷史是曾經被改編成經典傳統戲劇劇目的
《忠臣藏》故事。
比起「歷史」本身,「歷史故事」可能更引起大眾的關心。畢竟歷史是由上而的視野,但
戲劇和傳說才是民眾目光的所在。當然大部分大河劇有一個主角,但是比起以知名人物為
中心,我想可以從戲劇和傳說的角度尋找題材。
我想到的經典台灣故事,比如《吳鳳》,當然現在是很爭議的題材。可以用某種方式改編
成符合當代思想的還原版,即平凡人吳鳳代罪赴死的故事,讓故事能繼續演進。
其他故事就比較民俗,但也可以用一種歷史劇的方式拍。比如用《林投姐》mix《周成過
台灣》的元素,結合一些歷史資料,拍出黑水溝渡客的暗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