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itela ((  ̄□ ̄))》之銘言:
: 閒來無事打麻將,一直聽到有人在那邊說莊家快ㄕㄞˇ啦!
: 我就問,你會骰子的正確讀音嗎?
: 骰=ㄊㄡˊ
: 廣東話是念ㄕㄟˇ子,漢字應該是色子的意思(色=ㄕㄞˇ)
: 閩南話是念ㄉㄠˇ、客家話是念ㄊㄧㄡˇ,都是豆子、點數的意思
: 可能是被愛打麻將的廣東仔給誤導了...
: 所以以後叫人快點ㄕㄞˇ,其實是叫人快點色
很多都是因為以前教的跟現在教的不一樣,
「骰」子是一個,
手「肘」是一個,
烘「培」到烘「焙」不只音變,連字都變了
學以前教法,但現在沒有注意的人,就會不知不覺間站到錯誤的那一邊
不信的話可以去YouTube找案例,
年輕一輩的物理治療師遇到肘會唸三聲,老一輩的物理治療師遇到會唸二聲,
用烘焙跟烘培去搜尋,也會發現兩種都有人唸
這麼多人唸「錯」,想也知道不可能是大家中文都沒學好
這是因為以前教的不一樣,而且類似案例多到不行,
如果台灣這麼喜歡改讀音,那現在這一代認為自己會唸正確讀音的,
也可能哪天突然發現別人說自己唸錯了
像下面這個例子:
https://udn.com/news/story/6898/5326472
高「麗」菜,牛「仔」褲,蛤「蜊」
學者考證後,傾向「引導」大家去唸有根據的讀音,
這個過程不會結束的,頂多是當成社會分辨年齡的另一個工具,
在公司裡,兩個年齡也許只差個3、5歲,
但對某字的讀音不同就證明兩人讀的課本不同、世代不同
很多人以眾人皆錯我獨對自豪,但他們認為錯誤的「眾人」,
在當初也曾以為自己中文學得很紮實,
現在認為自己正確的人,以後也會發現自己突然「被」錯誤了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