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科舉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作者: Wigner (Wigner)   2021-10-12 03:27:23
※ 引述《cnbaedone (sffds)》之銘言:
: 古代科舉之前是世家當權
: 科舉之後催生了一個恐怖的文官集團
: 對外戰爭都是被暴打的份 如宋朝 明清
: 反而世家黨政期間 漢滅突厥 曹操滅烏恆 包括唐朝也是強盛一時
: 科舉是退步嗎
從科舉看,好制度怎麼被玩兒壞的?隋唐科舉選才,明清科舉選奴!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68m5r4q.html
科舉制原本是個好制度,因為科舉制的創立本意就是用來「打擊壞制度」的,要打擊的壞
制度就是「非官二代不取」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
中國古代選拔人才,前半截主要是「非官二代不取」。
先秦時代主要是「世卿世祿」,一般情況下只有貴族子弟能當官,而且當官像是一門手藝
,你爹是「史官」,你也繼續做史官。百姓也是一樣,屠戶世代做屠戶,鑄造的世代鑄造

戰國時期引進「軍功爵」制度。從春秋開始,各諸侯國就總想著互相吞併,但是普通的百
姓對這個一點興趣都沒有,因為打死打生,最後封爵受賞的都是貴族。後來有些想儘快強
大起來的諸侯國,尤其是面臨生存威脅的,就想方設法把普通百姓甚至奴隸的作戰積極性
調動起來。最終琢磨出了「軍功爵制度」,就是打仗殺敵立功就封賞,不問出身。秦國執
行的最徹底,最終統一的天下。
漢朝主要實行「察舉制和徵辟制」,也就是各地定期向中央政府舉薦人才,或者中央政府
下令徵召人才。開始時名目較多,後來主要就是舉孝廉,舉薦有孝順父母和廉潔品質的人
才。西漢時期做的還不錯,推薦上來的人才很多。但是到了東漢後期,舉孝廉就是豪強大
族和官員只照顧自己子女的「做官通道」。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就是朝廷設立中正官,由中正官評定人才的等級,然
後安排官位。結果就是世家大族壟斷了當官的渠道,當官首先看出身而不是看才能。
世家大族這種壟斷官位的情況,導致選出來的官員,文不能治國,武不能安邦。最重要的
是嚴重威脅到了皇權。東晉一朝,權力始終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馬氏歷代都是傀儡皇帝。
到了隋唐時期,為了改變世家大族壟斷官位、威脅皇權的狀況,創立了科舉制。據歷史記
載,科舉制由隋朝萌發,唐朝定型。
科舉制一開始是個好制度
唐朝科舉定期舉行的叫常科,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叫制科。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
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也就是說只要天文地理、算法、律令、詩書、
歌賦等精通一門都可以通過科舉做官。舉辦最多的是明經和進士兩科,主要考察對儒家以
及道家典籍的精通程度,還有詩賦文學素養以及策論。唐朝還開辦武舉,主要考舉重、騎
射、步射、馬槍等技術,著名將領郭子儀就是武舉出身。
宋朝基本沿襲唐朝的制度,在內容上主要是帖經、墨義、詩賦、策論等。由於詩賦是科舉
的重要考試內容,所以唐宋文人學習詩賦的氣氛很濃,最終形成了唐詩宋詞這兩大文學瑰
寶。
科舉制是怎麼被玩兒壞的。
在沒有有效權力監督的體制里,很多制度從設計上看起來很美好,或者一開始執行的時候
還不錯,但是落實下來,實行久了,就會變得面目全非。科舉制也是這樣被玩兒壞的。
1.制度設計走樣
到了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科目被嚴格限制在四書五經,而且必須按照一定格式、必須遵照
宋代第一偽君子、理學家朱熹的註解。考生不得有自己的見解。比如考試題目是「修身」
,那考生就必須按照朱熹註解的涵義,仿照以前某位大儒的語氣,做出闡述,並盡最大可
能抹掉自己的見解,當今的政治考試就類似於此。要是自由發揮,說自己的見解,反而會
被判低分。
2.作弊
科舉制是人設計的,也是人主持的,在沒有有效監督的人治環境裡就有大把的空子可以鑽
。作弊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通過買通一級一級的主考官,最終獲得好名次,獲得做官
的資格。
有人夾帶小抄,甚至將紙條藏進肛門;有人買通考官裡應外合,對作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有人請槍手冒名考試;有人直接買通主考換試卷。總之手段花樣百出,每一種都對官宦
富豪有利,對寒門子弟不公。下面就是康熙年間發生的科場舞弊案。
康熙五十年江南鄉試,九月發榜,中試者除蘇州十三人外,其餘多為揚州鹽商子弟,其中
甚至有文盲級的考生考中。蘇州生員千餘人集會抗議,最終驚動康熙。康熙帝多次派出尚
書大員核查,費時一年多才查出相關官員受賄舞弊。
清朝發生過科場三大弊案,每次都牽扯著複雜的腐敗鏈條和官場糾葛,最後都是皇帝親自
出面才查清的。可見作弊是科舉時代一種常見而且難以處理的現象。
3.破壞起點
監生是國子監學生的簡稱,按制度是由各州、府、縣選拔品學兼優但未中舉人的生員進國
子監學習。國子監是當時的最高學府。成為監生即使不繼續參加科舉,也可以出仕做官。
明清兩代,監生資格可以花錢購買,稱為「例監」。清代,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
,武官二品以上,按例可特准一子入國子監就讀。這些制度都在一層層蠶食寒門子弟科舉
出仕的機會。加上不菲的讀書費用,最後以至於真正寒門科舉出仕的少之又少,至少也出
生於地主鄉紳家庭。
科舉製作為一種人才選拔的機制,最終由良制度走向壞制度,其中的經驗教訓足以警示今
人。
對外國的影響
英法德等歐洲國家直到近代都處於分封制之下,人選選任還主要是類似於世卿世祿的體制
。到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必須使用新的人才選拔方式。1853年,英國王室任命查理‧特羅
維廉和斯坦福‧諾斯科特兩位爵士,負責英國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擬。後他們向國會
提交了《關於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報告中的主要觀點就是建議學習、實行中
國的科舉制度,通過公開、競爭性的考試手段來招聘官員。」
此後、法國、美國等許多歐美國家都把中國的考試制度「拿了過去」。「歐美人認為,科
舉比當時他們『領導說了算』、『世襲』等用人模式先進、公平,中國的科舉優點多多,
至少使官員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質的官員。」「西方當時有人驚嘆,
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一項偉大的制度。」
最後還是那句話,科舉制度原本是個好制度,只是被人為玩兒壞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