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電影產業的問題也沒那麼難
就是錦上添花
不要雪中送炭
凡是好的 你文化部還要再補助它
凡是爛的 你要加速它被淘汰 比如你再課重稅
像彭恰恰這種亂拍的 你就課重稅 他就不會一拍再拍
他拍一次就怕了 你反而是救了彭恰恰
至於評斷的標準就是票房
票房好 說明這家電影公司一定做對什麼了
例如他選到好劇本 也劃好客群(也許他的客群是國中生 所以你覺得爛)
但不管 一切以票房為標準
你票房好 我就再補助你一倍
你賣了五億票房 政府再補助你五億
這樣大家還不爭先恐後加入嗎
你拍一次電影就賺了九億
你下次一定會想你哪裡成功了
找到好的劇本 好的後製
去爭取政府每年有限的補助 例如只有票房前十名才有補助
這個劇本好 大家就會搶 就會有高價買劇本
因為劇本好 可能就成功四分之一 五分之一 能不搶嗎
好的人才就那幾個 大家不搶嗎
這個產業大家都開名車 文組還不進爆
不用擔心藝文類的電影
因為你整體產業起來 其他類型的電影也是可以喝湯
因為商業電影把後製拉高到99分
文藝電影也能享受到高技術水準的後製
所以商業電影當成火頭車去拉
帶動人才進入
其他類型的電影自然也會享受好處
而台灣也不用看中國臉色
好的演員留在台灣不會差中國太多 也不定會想過去
所以
其實拉動電影產業不難
就是獎勵票房好的電影
以前朱延平的電影票房好
說明當時的觀影水準就是那樣 沒有對錯
但這招用在朱式電影還是有效
朱一年也只有365天拍電影
他總會招徒弟 培養新人 總不會新人也跟朱一模一樣
也許他的徒弟就有成功的
台灣以前都補助文藝類的電影
所以出了一堆得獎的導演
但這沒有辦法推昇產業 人才庫提昇不起來
所以只好一直補助
直到海角七號才算一個拐點
後面是有好一點 但進步緩慢
其實 編劇 導演 演員 是鐵三角
但台灣太不重視編劇了
政府應該直接規定補助有百分之三十要給編劇
補助五億的三十是一點五億
你寫一個好劇本可以拿一點五億
你覺得文組沒有出路嗎
你兒子孫子都去報文組了
事實上我今天看一本書
美國的編劇只賣劇本就200萬美金了
還沒拍喔
所以 這就是
右派世界的窮人都比左派的富人有錢的觀念
直接就用票房補助吧
台灣的五億票房在國際上也是一點而已
而電影是要打國際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