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魩仔魚解密】吃魩仔魚是罪過嗎?並非「

作者: monnom (桂)   2021-11-04 17:16:45
1.媒體來源:
上下游
2.記者署名:
楊語芸
3.完整新聞標題:
【魩仔魚解密】吃魩仔魚是罪過嗎?並非「數百種魚類的幼苗」但須謹慎捕撈,優先讓老
幼病人食用
4.完整新聞內文:
魩仔魚到底可不可以吃?坊間傳說魩仔魚是幾百種魚的幼苗,吃魩仔魚就是摧殘海洋生態
,事實是這樣嗎?
專門研究魩仔魚資源的學者解說,魩仔魚主要是三種魚的幼苗,並不是幾百種魚的小魚,
可是如果捕撈季節不對,就可能會抓到其他魚的幼苗。因為魩仔魚是比較低階的魚種,數
量較多,只要在對的季節適量捕撈,其實是可以兼顧人類需要和海洋資源。
可是消費者如何得知台灣的魩仔魚有沒有「適時適量」捕撈呢?記者採訪專家與漁業管理
單位,為你詳細解惑。
魩仔魚其實是三種魚的稚魚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李明安是國內最早研究魩仔魚的學者,他解
說,魚類的生長大致可分為魚卵、仔魚、稚魚、幼魚、成魚幾個階段,而一般所稱的魩仔
魚,其實是鯷科、鯡科的仔稚魚,特色是身體細長、透明,台灣常見的是刺公鯷、日本鯷
、異葉公鯷這三種。
李明安指出,鯷科魚類不像網路所言是長不大的魚,牠們可長到 10 公分左右,只是不具
經濟價值,人類不愛食用,至多是釣魚時用的餌料而已,反倒是幼小的魩仔魚因為沒有刺
、方便料理,才為人們鍾愛。
吃魩仔魚會吃到別種魚的寶寶嗎?
為了確知漁民捕捉魩仔魚時,是否會抓到其他魚種的小魚,李明安曾隨不同地區的漁民在
不同季節出海,再從漁民捕捉的魩仔魚中,找出誤捕的比例,提供給漁業署及各地方政府
,由他們與漁民協商出禁漁期,在每年5─9月禁止捕撈魩仔魚,就不會誤抓其他魚類的幼
苗,保護海洋資源永續。
漁業署表示,禁漁期實施之前,混獲比例約 10-30%,實施之後,混獲比例下降到 10% 以
下。而且少有漁船會在禁漁期還違規捕撈。換言之,市面上國產的魩仔魚都是合法捕撈,
也不太會吃到別種魚的小魚,混雜比例十隻裡面不到一隻。
漁業署漁政組副組長劉家禎強調,魩仔魚是重點管制漁業,卸漁申報要求嚴格,近年魩仔
魚的申報正確率已達九成五以上。魩仔魚的資源管理手段還包括「總容許捕獲量」(TAC,
Total Allowable Catch) 和「最大持續生產量」(MSY, 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每年的 TAC 及 MSY 都依照學者的評估和卸漁申報量進行診斷,判斷資源穩定與否。
曾經過度捕撈,訂出禁漁期後數量回穩
就算沒有混到別的小魚,可是魩仔魚的數量真的多到怎麼捕撈都沒問題嗎?是否有濫捕的
疑慮?
攤開歷年魩鱙漁業的數據,可發現 2006 年以前都有一千多公噸的漁獲量,但自 2007 年
後快速下滑,2008 年降到谷底 567 公噸,顯見確實有過度捕撈的情況。隔年漁業署趕緊
訂定《地方主管機關訂定魩鱙漁業管理規範原則》,每年 5 月 1 日至 9 月 15 日中,
各縣市要自訂連續 3 個月禁捕魩仔魚。禁漁區則為距岸 1,000 公尺以內之沿岸海域,不
過地方主管機關可依所轄海域狀況縮減禁漁區距岸距離,但不得少於 500 公尺。
劉家禎表示,每年 11 月,擁有魩仔魚捕撈資格的漁船需向漁政單位申請下一年度捕撈魩
仔魚的許可。近年擁有資格的船數逐漸減少,從 400 多艘,目前只剩下 390 艘。「可以
從事魩仔魚漁業的,有漁具、漁法的限制,必須是 50 噸以下的漁船或漁筏。」
禁漁措施實施後,近十年魩鱙漁業漁獲量大約都維持在 1000 噸上下。李明安認為,在食
物鏈中,魩仔魚雖然是大魚的食物,但因為牠們數量多,只要避開其他經濟型魚種的仔稚
魚成長期,適量採捕魩仔魚,對漁業資源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魩仔魚也是大魚的食物,生態價值不只是「人類食用」
湧升海洋負責人徐承堉也提到,「『春天各母』是漁民間流傳的諺語,北半球的魚種都在
春天生寶寶,5-9 月魚寶寶們一起上幼稚園,這時候禁捕魩仔魚才能避免抓到其他大魚的
寶寶。」他強調,只要避開這個時段,其他時候捕捉魩仔魚,混獲比例非常少。
不過徐承堉也指出,魩仔魚作為大魚的食物,牠們具有生態價值。海洋的資源自成一套食
物鏈,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角色,「人類食用」應該只是其中一個考量而已。
徐承堉闡析,同樣是魚寶寶,魩仔魚的數量遠遠大過經濟型魚種,因為愈低階的生物產卵
的數量愈多,才不會被大魚捕食殆盡。而且生物的本能讓這些經濟型魚種會將寶寶生在魩
仔魚群中,減少整群被吃光的機率,所以春天生寶寶時大家會混在一起。
魩仔魚禁漁期是為了保護其他經濟型魚種,而魩仔魚總量管制和各縣市捕撈配額則是為了
保護魩仔魚。「不只是為了保護這種魚的資源,也是為了海裡其他生物有東西可以吃。」
長者、幼童或病人優先食用 健康的成年人避吃
徐承堉指出,政府不再發放魩仔魚漁牌,以後漁船少一條是一條,這是就投入面進行管理
;配額限制,則是產出面的管理。但是魩仔魚到底是不是人類應該吃的魚呢?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的「海鮮指南」建議,我們應該吃體型小、
沒有顏色、生命週期短的魚,徐承堉表示,魩仔魚正是這樣的好魚,只是就目前的資源量
,魩仔魚應該減少捕撈。「應該讓長者、幼童或病人食用魩仔魚就好,畢竟牠有非常好的
營養,但一般健康的成年人或許就不要食用,這樣也不至於捕撈太多。」徐承堉說,這不
是科學依據,而是一種道德主張,希望大家響應。
不過台灣目前的捕撈量遠遠填不滿消費市場,因此從日本及越南進口很多冷凍或曬乾的魩
仔魚,徐承堉指出,「日本的管理比台灣還嚴格,消費者可以比較放心,日本魩仔魚不會
混獲其他魚種。」相對來說,越南的漁業資訊透明度很低。可惜台灣並未要求進口魚要標
示捕撈地,因此消費者也無從判斷有沒有傷害到其他國家的資源。
為何市面上的魩仔魚都煮過了?
有消費者感到好奇,為什麼市面常見的都是煮熟或曬乾的魩仔魚?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
業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王怡甄指出,由於魩仔魚很細小,漁民用鹽水稍微煮一下,方便保
存。煮熟的魩仔魚冷凍可以保存數月,運送和販賣也比較容易。
有些基隆的餐廳也會用生鮮魩仔魚入菜。民眾如果有機會買到「現撈仔」,千萬不要直接
冷凍,否則魚體會漲破,雖不影響口感,但外觀不佳。應該把生的魩仔魚嚴實地包好,再
埋入碎冰中,用「冰藏」的方式來延長鮮度。
https://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21/11/%E9%AD%A9%E4%BB%94%E9%AD%9A02.jpg
魩仔魚富含營養,讓幼兒、長者及病人食用,永保海洋資源豐沛。(照片提供/徐承堉)
https://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21/11/phppdku4H.png
魩仔魚其實是三種魚的仔稚魚。(圖片提供/農委會)
https://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21/11/%E7%94%9F%E9%AE%AE%E9%AD%A9%E4%BB%94%E9%AD%9A.jpeg
細長、魚身透明是魩仔魚的特色。(照片提供/徐承堉)
https://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21/11/%E9%AD%A9%E4%BB%94%E9%AD%9A%E6%94%A4%E4%BD%8D.jpg
魚攤上有各種等級的魩仔魚,難以分辨產地來自哪一國。(攝影/楊語芸)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60848/
6.備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