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中醫說肥胖是體內濕氣重有科學根據嗎

作者: lepputte (華英成秀)   2021-11-15 00:27:12
※ 引述《DaiRiT (QSOFA)》之銘言:
忍不住還是回你一下,因為你這個文章對中醫的翻譯,誤會可大的。
古代中醫認為物質在運動的時候,必有氣的推動(背後的推動力),
所以血液在血管中運行,需要心氣的推動
水分在三焦中運行,需要三焦氣的推動
營養在血管/三焦/組織中運行,需要營氣的推動
汗水要從汗孔(汗腺)排出,需要衛氣開腠理、司開闔
*[1;33m其實這些說穿了就是把背後的推動力解釋作氣,並沒有那麼難以理解*[m
心臟收縮壓力波傳遞推著血液前運,心氣轉譯成心肌收縮打著stroke volume
腺體的蠕動收縮排出液體,這樣去理解那些諸多名字的氣就好了。
胃氣就指胃的功能,胃氣虛就指胃的蠕動功能低落,會影響消化及食慾,
造成胃脹氣、飽脹感.... 不要太對氣這字反感,大部分中醫內容就可以溝通。
: 《素問‧經脈別論》有這段「食氣入胃,散精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
: 於脈
: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
: 於四藏,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 古人就是認為,吸入胃中的空氣,也跟消化過的食物一樣,透過上焦而輸送到肝臟,再透
: 過腔
: 靜脈到心臟,或從上焦直接透過主動脈而到心臟。而吸入的空氣與食物的精微所形成的血
: 液
: ,就在血管中跑。
至於這段文章,這翻譯是D大你自翻嗎? 請問參考甚麼書的解釋,翻出這麼奇怪的內容?
這個食氣入胃,可不是指吃空氣進胃,你是想脹氣嗎?
山東中醫學院標準版的翻譯是這樣(ISBN 9787117110785)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五穀入胃,(經過胃的消化),其化生一部分精微之氣,輸散到肝臟,
再由肝將此精微之氣滋養於筋(肌肉及肌腱)。
這段你是否要這樣聯想說食物吸收的部分營養(ex葡萄糖),會(經過肝門靜脈)送到肝
儲存(為肝醣),在有需要的時候,會滋養肌肉組織。
那就看你了~~
接下來重複另一個食氣入胃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精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五穀入胃,其化生的精微之氣,注入於心,再由心將此精氣滋養於血脈,血氣流經在經脈
之中,而到達肺,肺又將血氣輸送到全身百脈之中,最後把經氣輸送到皮毛,皮毛和經脈
的精氣匯合後,又還流歸入於脈,脈中精微之氣,通過不斷變化,周流於四臟。
這段你是否要這樣聯想,食物吸收的另一部分混濁成分的營養(ex脂肪及脂溶性維他命),
會(經過乳糜管、淋巴循環、鎖骨下靜脈),送到心臟,滋養血管,而後到達肺,再送到
全身內外...
那也是看你~~
我就幫你翻譯,要怎麼聯想解讀你就自己想想。
: 只有知道古人原來是認為吸入的空氣會跑到血管當中,才能知道為什麼古人會說「人一呼
: 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才能知道為什麼古人認為針灸拔針的時候呼氣是瀉氣,拔針的
: 時候吸氣並且壓住針孔是補氣。
素問平人氣象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歧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
太息,命曰平人。
這段的意思是是人一次呼氣,脈(心跳)跳兩次(再動),吸一次脈跳兩次,
一吸一呼稱為一息,呼吸定息是指一息既盡,
而換息未起的時間,潤以太息(你自己先吸再呼,就會知道呼完,
要再吸另一口氣的時候,中間會有個停頓),所以這裡會再多一次脈動2+2+1=脈五動
如果按正常人呼吸每分鐘12~16次來算,那大約心跳是60~80 BPM
所以這段是在算心跳用的,那裡跟吸入空氣跑到血管有關??
針灸的呼吸補瀉法,配合患者的呼吸,吸氣進針,呼氣出針這樣是瀉
吐氣進針,吸氣出針這樣是補
再來是出針不按是瀉,出針按住針口是補。
這個補瀉確實是從經絡氣的角度去想,很像有個看不見的氣在流動
比如出針,手不按針孔(讓它漏氣)是瀉
如果出針按住針口(讓它不要漏氣)是補。
: → nutritioner: 中醫講的經脈又不是專指血管跟心臟而 101.137.22.79 11/14 17:27
: → nutritioner: 已,至少人不就還有淋巴跟神經,中醫講 101.137.22.79 11/14 17:29
: → nutritioner: 的經脈氣被他硬指成了氣體在血管裡 101.137.22.79 11/14 17:30
: → nutritioner: 面跑,真的是搞笑兼自紮稻草人自打,真 101.137.22.79 11/14 17:30
: → nutritioner: 的我看不過去才出來頂他的 101.137.22.79 11/14 17:31
: 你大概不知在現代中醫教科書出現以前,經絡就是血管
你大概不知道在古代"脈"這個字有三個意思,
第一個是指血管,比如說 脈為血府(血管是血液居留的地方)
第二個是指經脈經絡,比如說 經脈、絡脈,就很清楚指經絡。
第三個是指把脈這個動作或把脈後的結果,如陽脈、陰脈
所以現代教科書才把這些區分開,以免造成解讀錯誤。
: 清代的王清任,在解剖大量屍體之後,仍然得出動脈行氣的結論:
: 「頭面四肢按之跳動者,皆是氣管」
: 「氣管行氣,氣行則動」
: 「經絡是氣管、血管」。
: 正是因為王清任還沒有接受到現代西方醫學知識的污染,所以才跟任何一個在他之前的中
: 醫一樣,認為經絡就是血管。
王清任強調解剖對中醫師的重要,並親自查驗死刑犯、亂葬崗屍體驗證解剖,改正過去圖
繪錯誤之處,這是他的功績。
但也正因為王清任看到的是死刑犯跟亂葬崗的屍體,所以把動脈誤會做行氣的管道,
(因為血被放光了,誤會動脈中空走氣的),所以才會說頭面四肢按之跳動者皆是氣管,
氣管行氣,氣行則動。
因為胸腔多見積血,誤以為血府在胸腔....
: 他不會像受過西方現代醫學知識污染的現代中醫一樣,發現原來動脈裡面也是血,而不氣
以上我看到笑了~~
你知道北宋有舉行的兩次(死刑犯)人體解剖嗎?
繪出傳統中醫第一幅的人體正面全身臟腑圖──《歐希範五臟圖》、《存真圖》
不需要被西醫汙染也知道動脈走血,靜脈也走血,
但是這時的畫風是走寫意派,不像西方的那麼真實。
南宋之後就不再有解剖,所以很多醫者並未看過真正人體,久了也搞不清楚較抽象的圖
到底是甚麼意思? 所以王清任才需要再重新重視解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