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xapp (xapp)
2021-11-16 12:48:26通膨有兩種
一種是國內通膨
一種是全球通膨
但是全球通膨並沒有人研究
因為總體經濟學一直都是以美國為中心的觀點
跨國的觀點主要在國際貿易、貨幣經濟以及新古典經濟
尤其後兩者都不是主流的經濟學派所以相形之下並不是那麼被重視
以美國為中心的總體經濟不是那麼在意全球性的通膨
因為美國地大物博以往民生自給自足過去不是那麼依靠全球貿易
再加上全球性通膨不容易衡量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標準
主計處公布的通膨也是以國內CPI為主的調查
CPI來衡量通膨非常快速也非常即時
可以快到每個月都做一次調查
但是國內CPI有黏滯性
例如物價短期容易漲但不易下跌導致通膨容易、通縮困難
商品價格可以上漲但是不易下跌
處理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調整薪資
另一種是操控匯率
操控匯率會影響國際貿易與國際關係一般無法持久
除非全球都同一時間一起操控
所以一般是調整薪資以重新處理本國資源分配並調整商品成本結構
例如農業、服務業、工業勞動成本至少普遍應占據多少比例
當然不能拿極端值來做參考
例如google、台積電的勞動成本比例就顯然比較極端
如果取中位數的話比較有說服力
但是這個數據不容易拿到
因為企業難以公佈再加上尤其科技業勞工有分紅、股權之類的利益
金融、服務業等等行業都有業績紅利
舉例同一間保險公司同一個職階、同一個地區和部門
有的業務可以拿到300萬的年薪
有的業務只拿得到50萬的年薪
原因在績效好的業務可以一個月拉到千萬的客戶投保
績效差的業務可能一個月拉不到一個客人
每間公司都有不同的制度所以根本沒辦法衡量該行業勞動成本應占據的比例
簡單把勞動成本比例帶入模型的做法是取得躉售物價指數
把服務業裡被扭曲的成本差異清除
但是最終還是無法處理勞動成本比例所以經濟學上只停留在躉售物價指數
全球性通膨一直以來都沒有衡量也沒有一個一致的標準
例如參考全球的油價、油價指數、農產品期貨與現貨做為依據
沒有、目前沒有這個統計資料而且會有資料相依的問題
所以當然沒有人會想做這種研究
至於穩定物價近年非常嚴重
因為通貨商被壟斷的關係
加上國內並沒有完善的反壟斷法規
所以只能行政罰做為替代
行政罰其實沒有足夠完善的法規
實際上也無法訂定完善的規則
例如如果制定價格最多1周內要調降
最後一定變成每間商店都是六天內調降
也會產生標籤成本無法施行
所以一般是用人治的方式調查
行政成本非常高
尤其過去曾經因為現做咖啡一度流行
原本人手一瓶15元的罐裝伯朗咖啡
變成人手一杯50元的杯裝咖啡
請問是否構成哄抬物價
其中確實有哄抬但也有創新成份
※ 引述《milk7763 (截圖換現金)》之銘言:
: 今年以來,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五度超過 2% 的通膨警戒線,引發民眾對
: 通膨的擔憂,中央銀行今天親上火線,在 Facebook 就外界關切物價問題列出 5 個關鍵
: 問答,並重申近期通膨率走高應屬短期現象。
: 問題1:什麼是通膨?為何央行須關心通膨?
: 通膨(inflation)指的是「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期間內,持續以相當的幅度上漲」或是
: 「等值的貨幣,其購買力持續性的下滑」。因此,物價須具有普遍、持續與顯著上漲等特
: 點,才稱為有通膨的現象。
: 經濟學者大多認為,最能夠用來衡量通膨的一般物價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而對央
: 行而言,更具政策涵義的是不含蔬果及能源價格等短期波動較大項目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
: 數(Core CPI)。
: 央行指出,通膨會傷害貨幣購買力,對固定收入或弱勢族群等衝擊較深,因此央行須關心
: 通膨、致力於維持物價穩定,以維護民眾的購買力,並降低民眾對於相對價格與未來物價
: 水準的不確定性,做出適當的經濟決策,這樣也有助於降低資源配置效率的扭曲、提升經
: 濟效率,進而促進可持續成長(sustainable growth)。
: 問題2:一般民眾對通膨的感受為何與官方統計數字有距離?
: CPI代表所有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及服務價格變動的平均情況,不過可能與民眾對物價變
: 化的實際感受有落差。
: 以今年10月數據為例,CPI年增率為2.58%、核心CPI年增率為1.43%,但17項重要民生物資
: CPI年增率為3.07%,比CPI年增率還高。
: 若按購買頻率觀察,因油料費、水果及蔬菜價格漲幅高,「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商品漲
: 幅高達5.52%,超過CPI年增率的2倍。
: 也因此,一般民眾尤其是低所得階層,對這些生活中常購買的商品物價上漲的感受更深;
: 然而,這些商品項目的生活負擔占整體生活成本的比重,其實沒有那麼大。
: 央行表示,民眾對於通膨的感受深,央行也感同身受,不過這和2020年基期較低有關。
: 為了嚴防商家趁機囤積哄抬、操縱物價,行政院已於今年10月間啟動「穩定物價小組」運
: 作機制,加上今年電價不調整及油電價格平穩機制適時啟動,應有助降低通膨預期。
: 經濟部日前已與主要超市賣場取得共識,將自這週起至年底前,設民生商品抗漲區域並明
: 顯標示資訊,避免因預期心理引起價格波動,也有助於消弭民眾恐慌。
: 問題3:央行為何強調核心通膨率的重要性?
: 央行除了關注所有項目的CPI,也關注不含蔬果及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因為蔬果價格易受
: 短期因素影響,如果央行對這些影響物價的暫時性或短期因素貿然做出反應,將使經濟波
: 動更大。因此,央行在判斷有無通膨壓力時,必須同時檢視CPI與核心CPI兩項指標。
: 央行指出,如果為了回應CPI中這些物價短期上漲的項目,採緊縮性貨幣政策立即提高利
: 率,但貨幣政策的效果須經一段時間才會顯現,這些短期影響物價因素又很快會消失;在
: 貨幣政策效果尚未顯現之際,蔬果價格已經回落,到時候是否又要降低利率?
: 央行主要關心中長期的通膨率走勢,聚焦於研判導致長期物價不穩定的因素,並做出適當
: 回應;如果央行伴隨短期因素的波動而頻繁地調整貨幣政策,反而會加重經濟波動。
: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今年1至10月台灣核心通膨率為1.26%,顯示台灣目前的通膨仍屬溫和
: 。
: 問題4:為何央行認為近期通膨率走高應屬短期現象?
: 通膨率的預測雖具不確定性,根據目前央行所掌握資訊,近期通膨率走升應屬短期現象,
: 這和美國、歐洲、英國等主要央行的看法一致。
: 國際間政策制定者大多認為,伴隨COVID-19疫情導致的特殊因素趨緩,供應鏈瓶頸將於
: 2022年下半年漸獲緩解、商品供需不平衡的現象也將逐漸消除,通膨率可望趨穩。
: 目前台灣社會物資充裕、受供應鏈衝擊問題尚不顯著,且長期以來維持通膨率低而穩定的
: 結構性因素仍在,如全球化、自動化及電子商務興起等因素,使得供給面成本下降、公共
: 費率(水、電費、大眾運輸費用)平穩、制約通膨預期的貨幣政策機制並未改變。
: 央行認為,上述這些有助物價穩定的因素,短期內應不至於鬆動。
: 問題5:為何經濟學家大多認為通膨率溫和上漲是好的?
: 經濟學家大多認為,溫和上漲的通膨率有利於經濟成長,如通膨率介於1%至3%,或平均約
: 為2%。
: 央行解釋,在通膨率溫和上漲的情況下,企業較有可能獲利,因而比較願意進行投資、增
: 加僱用員工,有助於生產力獲益、就業創造與可持續成長,並帶來良性循環;反之,如果
: 出現物價持續下跌的通縮(deflation)現象,民眾可能會延後消費,導致廠商存貨增加
: ,企業將不願進行投資,甚至減薪、裁員,經濟成長也將萎縮,不利人民福祉的提升。
: 根據國際經驗顯示,低且穩定的通膨(low and stable inflation)有利於各經濟部門做
: 出健全的經濟決策,創造一個對產出、就業及所得穩健成長的有利環境,是提振人們對貨
: 幣價值信心、促進強勁的經濟表現,以及提升生活水準的最佳方法。
: (作者:潘姿羽;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 https://tinyurl.com/yfl73tfg
: 6.備註:
: 就數字上來看完全沒有問題嘛,如果你的感受太深,那你就是低所得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