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呢?
就是台灣的教育太在乎所謂的「標準答案」,包括性教育,
日前一則新聞《願意負責被拒!高三男搞大肚 女友家長「索100萬」急求助》,
引發了網友討論。最讓我驚訝的不是懷孕,而是居然連要不要墮胎,都不敢做決定
還要上網問網友意見。
這不禁讓我想問,我們的性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而網友的意見,也是令人驚嘆,「反正生下來也是吃苦,還不如墮掉」
不符合家長主義式的標準答案,就是墮胎、禁止、處罰,「不要生對你比較好」
符合標準答案的,才可以生育小孩。
台灣有句話說,找配偶「要媽媽喜歡」「少子化都爸爸害的」就是這麼來的。
我們的教育,從來不教我們自己做決定,而是別人幫我們決定。
女方爸爸堅持要拿掉小孩,網友們覺得小孩生下來也是吃苦
卻從來沒人關心當事人自己是怎麼想的。
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只教我們背誦標準答案,
從來不教我們「沒有標準答案」的議題?
也從不教我們「尊重他人的價值觀」?
著名的政治哲學家約翰,彌爾說過:
「不可用保護為名,行迫害之實」
「文明社會中,唯一能阻撓公民意志行使權力的理由,就是避免傷害他人。
人的善,不管是實際或道德上的,都不足以成為藉口,
不能理所當然地打著為你好的名義,或者為了讓你更快樂,
被強迫或忍受強加於自己身上的行為,甚至只是在別人眼中看來,這麼做更為明智或更正
確。」
另一個例子,取自於《管制、圍堵與逃逸:高中校園的性論述生產機制與多元性實踐》
「一間一間給我搜」,生教組長接獲學生通報,有學生在廁所性行為。
學生被記了大過,雙方家長告上法院。事後不知道為何,
女學生性行為的事情,在校園流傳開來,「婊子」「公車」,
女同學成為男同學言語霸凌的對象,國中過著痛苦的日子。
在《未成年人合意性交罪之實證研究》這篇論文中也指出
「法條背後的意義似乎是在維護家長的貞操觀念」
這種以「保護未成年」為名義,實際上在迫害未成年思想的教育、法律
不僅沒有任何教育效果,還剝奪了他們學習做決定的能力。
許多家長為了控制小孩交男女朋友
給他處罰、禁足,監控手機訊息,搜房間找保險套等等
我有個高中同學,爸媽有控制狂,在高中就已經有精神症狀,
上了大學一年級,無法適應社會,大一就瘋掉了
上了大學也可以明顯觀察到,上大學還跟家人同住的同儕,連在外過夜,交朋友都會被管
人際交往的技巧,明顯比同年齡學生慢一大截,更別說掌握交男女朋友這種高級人際技巧
很多都變成所謂的媽寶宅男女、佛系男女孩
相反的,荷蘭的性教育,很早就開始教導學生「做決定」的能力
荷蘭「去問題化的性教育」,遵守「價值中立」原則。
相當於我國國中的年紀,健教課就開始討論性行為、避孕等等議題,而且「尊重每個人的
價值觀」。
荷蘭有來自各地的移民,有思想開放的國中生可接受一夜情,也有嚴格遵守教義的穆斯林
大家可以討論彼此價值觀的差異,並且互相尊重
荷蘭性教育課本網址
https://onlinetouch.nl/soaaidsnederland/engels-leerlingmagazine?html=true#/10/
在他們的教師手冊上寫著:
人際關係的教學應當處理部分學生性關係的問題,
其目的在於,提供同等的支持與瞭解給未曾有過性經驗的年輕人(通常他們是還「等待」
以及以有性經驗的年輕人,其中不少已有固定的關係。
這兩個群體都應該感覺自己受到尊重,而且也能獲得他們所需要的知識和激勵。
(其實是瑞典的教師手冊的句子,我覺得寫得很好,借來用一下)
歐洲國家爸媽很早就放手,給孩子做決定
他們的小孩從小就在這種自由主義式的教育下成長,
才能從自己的生活中的經驗中,學習被愛與愛人,培養出獨立的人格
長大才能順利有自己的伴侶
如果台灣人什麼事情都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不符合主流價值的答案的就禁止、處罰
「我覺得他還小」,這種沒有任何心理學證據的論述,也沒人在意當事人的情感需求
連愛情,性行為都要追求標準答案,不是標準答案就叫子女分手,「媽媽不喜歡」
少子化也是必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