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5%B1%E4%B8%80%E6%88%B0%E7%B7%9A
統一戰線,是一種由共產主義者(或其他人士)採用的政治鬥爭方式,指聯合及團結不同
政治團體及社會各界的力量,為同一政治目的而共同奮鬥,其基礎理論由第三國際確立。
通過統一戰線,共產黨人得以聯合不同的工農階級,推翻敵對的資本主義勢力。
起源
「統一戰線」學說最早出現在列寧的著作。列寧重視無產階級領導革命時,如何擴大己方
陣營,鞏固革命成果,擊敗資產階級敵人的策略。無產階級必須在革命中使其他社會階層
、陣營如小資產階級、中農、民族資產階級等加入己方,或者支持己方的政策,或者最少
保持中立,以最大程度孤立敵人——官僚資產者與帝國主義。「統一戰線」的具體定義是
「無產階級政黨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為了反對主要敵人,同其他革命階級、革命政黨和團
體,以及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結成的聯盟」。在1924年召開的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
,統一戰線正式得以確立。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統一戰線
自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成立以來,「統一戰線」就走上了獨特的歷史軌跡,中共曾與中國
國民黨實現過兩次「統一戰線」。1923年,國民黨時任總理孫中山「聯俄容共」,在蘇聯
撮合(《孫越宣言》)下與中共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共稱「國共統一戰線」)。其後
,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國民黨實行清黨,使第一次國共內戰爆發;而內戰當中,
中共亦對各地工農階級展開統戰工作(稱「工農民主統一戰線」)。
在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於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稱「抗日民族統
一戰線」),共同對抗日本入侵;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又聯合其他政治力量(「民主黨
派」)對抗國民黨(稱「人民民主統一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