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拜登看數字認經濟好轉 民眾感受遠非如此
(中央社華盛頓10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11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創近40年來最大
增幅,相較拜登政府不斷強調經濟指標多呈亮麗數字,一般美國民眾卻只感受到物價飛漲
與擺脫不掉的疫情陰霾。
與去年11月相比,美國勞工部公布的今年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飆升至6.8%,是自1982年6
月以來的最大漲幅,汽油、二手車、租金、食品及其他商品的價格持續上漲。
「紐約時報」指出,總統拜登與政府高層一直向民眾傳達經濟成長、就業率下降等正面訊
息,卻難以彌合民間感受的落差,經濟復甦與不見盡頭的通膨、疫情讓人感覺難以貼合,
更令消費大眾悲觀。
拜登的經濟顧問們堅稱,當前失業率僅4.2%的就業市場已好得不能再好,為低薪勞工帶來
收入增加也讓拜登相信中產階級可變多。拜登政府從上到下都在說這些好處可持續多年,
通膨也遲早會降溫。
官員覺得選民透過民調反映的焦慮,與其說是關於經濟和拜登的施政表現,不如說是表達
對疫情持續近兩年的壓抑及沮喪。
白宮官員表示即便民調出現下滑、選民對通膨的擔憂壓過其他經濟感受,目前仍不打算讓
拜登改變經濟面向的表述,策略仍擺在強調拜登政府擴大疫苗覆蓋的努力、毋庸封城也可
擺脫疫情、彰顯經濟成長以及拜登會兌現讓汽油、食品與民生物品降價的承諾。
白宮聯絡室主任貝丁菲爾德(Kate Bedingfield)說:「每項指標都顯示經濟在成長且幅
度明顯、就業機會增加、民眾荷包變豐,這有部分得歸功於拜登總統的經濟施政。」
但近期包括蒙茅斯大學(Monmouth University)、CNBC新聞網及一些自由派研究機構所
做的民調卻顯示,美國民眾憂心通膨日增;消費者信心相關調查也顯示,物價上漲正削弱
美國人對未來一年經濟的樂觀情緒。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對消費者的調查也發現,納入通膨考量後,美國
人對明年收入增長的預期,甚至比歐巴馬政府經濟慘淡的那幾年還低。
紐時指出,拜登政府今年一整年都低估物價上漲的規模與持續時間,只會不定期照本宣科
稱隨全球經濟好轉,疫情帶來的相關挑戰會降低,物價漲勢會減弱。就在今天勞工部發表
CPI增幅創1982年以來新高,拜登卻發聲明稱數據並未反映近期經濟好轉的趨勢,像車價
與油價等已在調降。
民調反映出選民與政府間對經濟的感知落差,恐為拜登與民主黨明年的國會期中選舉帶來
麻煩。但拜登團隊仍抱持自由派經濟學家長期以來的觀點-即縱使考量物價上漲因素,經
濟增長的全部收益終究會造福低收入和中產階級。
官員引述麻薩諸塞大學安模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經濟
學家杜貝( Arindrajit Dube)的估計表明,即使考慮通膨,過去兩年70%收入最低的美
國勞工,工資也有所增長。加薪和拜登的防疫紓困,包括對中低收入家庭的補貼、稅收抵
免,已讓一般家庭在納入通膨後收入仍增加。
但其他調查卻顯示勞工感受實際工資增長放緩或倒退。哈佛大學學者佛曼(Jason Furman
)的分析顯示,大多數工人已看到薪資增長被通膨吃掉,今天的CPI指數更凸顯這點-租
金、汽車、汽油和穀類和雞蛋等家庭必需品的價格都飆升。
疫情改變世界供需面貌,部分原因與病毒導致停工與人們的消費需求出現顛覆式改變有關
,尤其目前有太多從亞洲運往美國的貨物因疫情未降導致航運路線、港口受堵,供應短缺
引發價格飛漲。
紐時指出,供應鏈中斷非但不是原本預估的暫時性,反而已持續好幾個月,原因在於人們
對產品的需求依然量大,而疫情卻繼續打亂製造和運輸。
通膨尤其會讓依賴存款的民眾對資產下降特別有感,時間一久選民自然會把氣出在政府頭
上。
加州的退休護理師梅多希(Diana Madoshi)依賴社會福利保障過活,她說雜貨店的物價
上漲已開始對她生活的預算帶來負擔,一盒雞蛋在疫情前約為2.8美元,現在已接近4美元
。
她也減少叫Uber搭車去看醫生的次數,並減少買衣服撙節開支。
梅多希說:「這只是我們目前正在經歷的另一個嚴酷現實,但我對此無能為力。」(譯者
:陳亦偉)
https://reurl.cc/Mkp7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