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卦是不是要來個起手式才能發文呢?
小弟寫過一本兒童科普《地震100問》
還有粉專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應該可以講幾句話吧?
(很久沒PO文不太會上色排版,還請見諒)
然後該揭露的也揭露一下,我認識原PO也常轉他的文章到臉書專頁
但沒有什麼好護航的
剛好就只是來談談科普人和科學家的用語和觀點差異
誰對誰錯我也不打算講,大家就看完我的說明請自己判定
說用P波3秒的預警計算來決定地震規模是用「猜」的
我想理由應該是,因為芮氏規模是拿地震波的最大振幅計算得知
所以才會說是「猜」的
不管是台大吳逸民老師、國震林沛暘研究員、或是其他相關的計算
都一樣是用統計相關和經驗法則去預估可能的規模和震度
和實測後換算的規模完全不同,因此在用語上做區分
當然您覺得用「算」出來的不能說是用猜的,也對。
因為「猜」讓人有不科學的感覺,
會聯想到算命、占卜等非科學的領域,
如果是科學家會生氣,我也完全能理解。
但是
要讓一般大眾區分出預估VS真實的差異
不改變一下用語,還真難區分
用「猜」這個詞,我個人是還可以接受啦!
但實際上要我寫預警規模和震用「猜」的還不太敢寫啊!
因為我就怕像這樣被罵啊
過去,我寫科普時也常常被科學家碎念,
說怎麼這樣寫、用詞不精準啦,
過去沒什麼人看我寫,只好再改、再修。
現在可能因為寫的東西有多一些小眾會看,
也就比較能說服專家們接受文字轉譯了…
好啦有點扯遠,我想說的是,
我們在做的科普寫作要被講難聽點像是在玩文字遊戲也行,
但要是沒轉譯這些字,誰要看?
多少人看得下去整串在講隱沒帶、海溝、表面波、震矩規模芮氏規模的詞?
大家都嘛看炎P開示比較快啊!
而就科學哲學的角度來看,地震的一切都發生在地底下,
所有的計量觀測方式,都還是我們人給它的定義。
到底多少是「真實」,還真說不清呢!(又不小心扯太遠了)
大GUY就說到這,偶爾因為地震才來發文,請大大們小力點鞭啊…
※ 引述《doomdied (Died)》之銘言:
: ※ 引述《gutinhk (不會冷)》之銘言:
: : 小弟剛好從事相關工作,
: : 為了好解釋,用插畫的方式呈現。
: : 順便借這篇一稿多投,騙個P幣。
: : 如果懶得看圖,直接給結論:
: : 外海地震儀設置困難,陸地有600座,海底只有不到10座。
: : 所以發生在外海的地震推估常常估不準,國家警報就會不知道要發。
: 只能說,有政府,會作圖
: 有問題不檢討,只會在那做圖洗腦民眾,看起來就很塔綠斑
: 先說一下基本常識
: 地震預警的原理就是利用地震的P波、S波速度不一樣
: 從比較快的P波去計算震度震央,然後在會造成破壞但比較慢的S波到達前預警
: 因為P波、S波速度差距大約秒速三公里,所以震央越遠就有預警效果
: 震央很近就可能在震才收到預警(因為處理要時間)
: 但完全不發就是有問題,不是製圖就能解決問題的
: 當從3個觀測點決定震源傳遞至測站之距離後,我們便可以這3個觀測點為中心
: ,以對應各點之震源距離為半徑劃3個球面,這3個球面之交接處即是震源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