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懂行的想法看來跟八卦主流很不一樣
https://vocus.cc/article/61e85dd3fd89780001a28879
終於被拉下神壇的「禾餘麥酒」
以下節錄內容:
禾餘是想記錄臺灣,還是消費臺灣?
從釀酒人與喝酒人的角度看禾餘麥酒,能判斷出它的品牌成立理念「復育臺灣大麥」,只是一句用來斂財工具,是臺灣不需要也很難實現的目標。
復育大麥在臺灣是條錯誤的不歸路。
更現實的是,在國際貿易如此進步的今日,當國外已有物美價廉且多元的原料可選擇時,其實也不需要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
臺灣如果要跟上精釀啤酒風潮這條路,以臺灣的農業技術來看,長期培育另一種啤酒必需原料、人稱為綠色黃金的「啤酒花」,或許會是更好的選擇。
投資在復育大麥簡直就如錢丟水溝般的浪費。
禾餘麥酒用以宣傳的照片中,說明了它們仍需使用進口的麥芽。
理念不行,那酒好喝的話總可以支持一下吧?
遺憾的是,自稱曾在美國知名酒廠 Ale Smith 實習釀酒的禾餘麥酒創辦人陳相全 (Robert Chen) 似乎沒有把關啤酒品質的能力,讓禾餘麥酒至今沒有出現任何一款可口美味的作品。
我第一次喝到禾餘麥酒的作品,是在素人時期請朋友特地到臺大校園領取的兩瓶「白玉麥酒」,喝到啤酒之前的我非常興奮非常期待,但喝到啤酒後卻大失所望,不只不好喝,而且還沒有任何特色。
再次喝到禾餘麥酒作品時,我已通過美國啤酒評審認證協會考試,成為臺灣本土第二位合格的 BJCP 啤酒評審,證明我已具備辨識一款啤酒的好壞,以及它為何好喝或難喝的知識與能力。而這時再次喝到禾餘麥酒的作品,才發現它們的產品不只沒有特色,還充滿了不良風味(註1)。
啤酒產業中很經典的一個理念:「不要因為本地釀造而喝,要因為它好喝而喝。」
用農民辛勤種出的原料釀成不好喝的啤酒,究竟是在幫助農民,還是在糟蹋農民呢?
臺灣價值是難以擊破的最完美包裝
根據今周刊在 2020 年的報導,禾餘麥酒品牌方宣稱其產品所用的穀物原料仍高達六成是進口麥芽,所以禾餘麥酒從 2015 創立到 2020 年,都在做它們用來攻擊其他品牌的那件事:「訴求在地精釀,可原料大部份進口。」
為何禾餘麥酒明明做著相同的事情,卻敢如此囂張地攻擊其他同業,只是因為它用了比較多臺灣本土原料,再以「幫助臺灣農業」這口號當作包裝嗎?其實並不只是如此,而是陳相全努力經營農藝產業、臺大教授群體、臺大畢業生群體成功以後,自信心膨脹的結果。
我推廣啤酒文化的核心理念,說起來有點自私:我想喝到更多好喝的啤酒。
但自私是人類前進的巨大動力來源,在我達成這個目標之前,必須要讓更多正在做好事釀好酒的品牌,不被禾餘麥酒這類虛有其表的品牌分走了市場,減緩了前進的速度。
我也希望消費者不要對「臺灣精釀」感到失望,雖然我知道這很困難,因為八成以上的從業人員都沒有在做正確的事。
但有更多好啤酒喝的未來總會到來,是吧!
臺灣還有其他優秀的啤酒廠與品牌值得你我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