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美國之音
2.記者署名: 松仁
3.完整新聞標題:
台灣與立陶宛分別澄清:從未接獲或提出台灣代表處更名請求
4.完整新聞內容:
台灣與立陶宛政府星期三(1月26日)分別鄭重澄清,立陶宛從未提出、台灣也從未接獲有
關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更改其名稱的要求。
在中國持續升高針對立陶宛的政治、外交和經貿壓力之際,路透社及金融時報前一天分別報
道說,為了降低與中國的緊張關系,立陶宛外長蘭斯伯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已
經向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提出考慮要求台灣方面調整其駐立陶宛代表處的“中
文”名稱。報道在台灣與立陶宛內外都引起高度關注和熱議。
根據台灣中央社的報道,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星期三在立法院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沒有
看到相關的外媒報道。
“要鄭重澄清這個說法是不實的。在過去這段時間,沒有收到立陶宛有任何這樣子的請求,
”吳釗燮說。
台灣外交部也在一份聲明中否認立陶宛曾要求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更名。
“我國的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和外交部都沒有接獲立陶宛政府有關代表處更改中文或英文名
稱的請求,”聲明說。
台灣外交部的聲明還指出,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是經過雙邊咨商而確定的,雙方希望
繼續加強關系的立場沒有任何變化。
“台灣和立陶宛共享自由和民主價值,是重要的夥伴,”聲明說。
“未來我國將繼續與國際民主盟友一道支持立陶宛,即使在困難的情況下,台灣也將繼續展
示一個民主國家的韌性和堅持。”
同樣在星期三,立陶宛外長蘭斯伯吉斯也在立陶宛國會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立陶宛沒有變
更台灣代表處名稱的意圖與計劃。
“我之前就說過了,”他說。
自從立陶宛政府去年同意台灣以“台灣”名義在維爾紐斯設立代表處以來,中國政府對立陶
宛施加了強大的政治、外交和經濟壓力。北京不僅將兩國外交關系由大使級降為代辦級,而
且對立陶宛實施全面的經濟制裁和報覆。很多立陶宛出口商已經接不到中國新的訂單,多個
不同產業也已傳出中方停止更新或批準進口許可,或對產品提出莫須有的抱怨,例如來自立
陶宛的農作物有病蟲害等等。
立陶宛的出口商品現在運抵中國口岸之後根本無法在中國海關清關。連包括德國公司在內的
歐洲跨國公司也已受到終止與立陶宛合作的壓力,否則含有立陶宛零部件的歐洲出口產品會
在中國海關面臨刁難和管控的風險,甚至讓這些跨國公司失去苦心經營幾十年的中國市場。
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的話以及看到的通信內容報道說,部分受到影響的歐洲企業已經直接向
立陶宛的政治領袖施壓,要求他們化解與北京的爭端,否則目前落戶立陶宛的企業可能被迫
撤離立陶宛。
本月初,立陶宛總統瑙塞達曾發言稱,維爾紐斯同意台灣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是一個
“錯誤”,不過他的發言立即遭到西莫尼特總理(Ingrida Simonyte)、外交部長蘭斯伯吉
斯以及立陶宛議會議長希爾利特(Viktorija Cmilyte-Nielsen)的嚴詞駁斥。
不過根據媒體報道,在立陶宛商界以及歐洲特別是德國跨國公司的強大壓力下,蘭斯伯吉斯
上星期會晤瑙塞達總統,討論化解危機的辦法,並就此提出建議。因此才有路透社等媒體有
關蘭斯伯吉斯建議考慮讓台灣代表處更改其中文名稱,在“台灣”之後加上“人”或“人民
”,使其與英文“Taiwanese”名稱更一致的報道。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英文名稱是“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
”。中文名稱一經更改,就有可能成為“駐立陶宛台灣人民代表處”。
不過蘭斯伯吉斯星期三否認了路透社等媒體的報道內容,強調他與瑙塞達總統討論的不是台
灣代表處更名的問題,而是如何有效應對中國對立陶宛的違法行徑,並對內降低各項風險,
對外凝聚歐盟的共識與支持。
面對北京的經濟脅迫,歐盟一直公開力挺立陶宛。
“我們支持立陶宛。立陶宛的出口就是歐盟的出口,”一位歐盟發言人此前向媒體表示。
該發言人還表示,歐盟已經尋求與中國化解分歧,同時“收集事實與證據”,看看中國是否
有違國際貿易規則。“我們會毫不猶豫地為捍衛我們的權力而采取行動,”發言人說。
為了支持立陶宛免受中國經濟脅迫,美國向立陶宛提供了6億美元的出口信貸;台灣也先後
設立2億和10億美元的兩個基金,協助受困的立陶宛企業。但是,這些資金對歐洲大型跨國
公司可能在中國市場遭遇的損失而言可能只是杯水車薪。
即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的法國也表示要加速通過《歐盟貿易防衛法》,這樣在中國-立陶宛
爭端中就可以懲罰中國。但是對中國貿易特別倚重的德國未必會支持這一法案。就連歐盟對
中國采取法律行動可能都有困難,因為受到中國施壓或脅迫的歐洲公司全都不願意將自己的
名字公諸於世。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tinyurl.com/sxzpba6m
6.備註:
改Taiwanese在英文上好像其實沒啥問題欸,
但人家否認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