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時代
還有人願意提出這樣的問題
在這過年略閒的時刻
我就把韓國為什麼能輸出娛樂的過程重新講一遍好了
因為也許再過十年也不會有人記得
也用這篇悼祭當年韓國死去的人們
1997年是台灣歌舞昇平的年代
專科畢業起薪28000、大學畢業隨便也36000元
大學率取率來到前所未有的接近95%
當年台灣的孩子簡直是未來一片美好
大學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有夠幹古的)
但1997年卻是韓國40歲~50歲這一輩
人生中最噁心、最無法抹滅、陰影最重的一年
因為該年他們一樣是16~20歲
他們非常多人的父母都跳樓自殺了
當時的韓國狀態是破產,就是說
國家破產了,台灣人從沒接觸過的名詞
這個破產的程度導致每天企業倒閉的速度令人難以想像
然後經濟惡化到一瞬間小家庭難以為繼的狀態
雖然南韓當時同列亞洲四小龍
但是上述很多父母跳樓自殺(人數就不講了,很噁)活生生發生了
你想,中學生快樂的年紀一下子父母通通都沒了
這個衝擊有沒有和廣島原爆一樣強烈
但是台灣是沒感覺的,等到台灣有感覺已經是2008年左右SNDS的年代了
當年親自幫父母收屍的韓國那一輩已經成長到30歲
成為韓國社會的中流砥柱和經濟的核心力量
這10年間韓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重要的變化,用兩段話概述就是:
「老屁股承認什麼都不會,交由年輕人掌權(不是指政治);
年輕人當然也什麼都不會,國家花大錢請外國會的人來」
現在的年輕人很多沒拿過當年的三星手機
那個爛的程度可能連中國貼牌機都不如,卻是大廠出的
當年的現代、起亞汽車? 噗
然後當年是日劇輸出文化的年代,阿信、長假什麼的
台劇也一大堆,韓劇呢?
從上到下韓國最大的災病,就是老屁股老腦袋掌權
要年輕人按照老人腦想的做這個做那個
結果亞洲金融風暴一來,全部死光光
簡單來講就是這樣
老人既然什麼都不會了,當年的韓國就不用指望年輕人會什麼
年輕人既然也都不會,那更好辦了
掌權上位除了換掉老屁股老人,就由國家拿錢去國外找會的人
直接講重點
韓國的娛樂產業是拿國家很核心的錢
去好萊塢重資請來會的人進韓國,指導出來的
當年韓國爛到骨子裡,使得年輕人有權這樣做
年輕人死過一輩父母,知道明天要活下去就是現在幹的事情都要能賺錢
無論從劇本、編導、運鏡、氣氛....所有的一切
好萊塢找來的人教他們怎麼幹,韓國人就怎麼幹
唱片業也是,都是重資請老外教的
站在台灣的角度,韓國當年年輕人這樣的操作
感覺聽起來他媽不可思議,怎麼台灣從頭到尾都是老屁股當家
但歷史上確實有兩個國家經歷過年輕人操盤
一是古戰國的秦孝公找來商鞅
(其實不只商鞅,當年只要能強秦的外國人通通用,因為秦國我就廢)
二是明治維新之前的內閣米歐回覽
除了娛樂業,韓國當年的電玩業也是向世界賺錢
國內推行的政策就是:
考得上遊戲相關產業證照,就免當兵
所以一下子吸納超多不想當兵的人擠進窄門去做遊戲
一下子韓國遊戲賺取世界範圍內的授權金
填飽了國庫
我後來發現,韓國的教育界其實也是這樣
以高貴尊貴的梨花女子大學為例(梨大有超多校友都是總統夫人)
在1997年以前的校史紀錄影片
都只有本國人入鏡,講的都是一堆老屁股的故事
2000年以後的影片變成超多老外入鏡
而且多到很誇張的那種,好像我有老外我就強那種意思
回到主題的戲劇,韓劇重新站穩腳步除了重視編劇人才
(而不是台灣在賣的老屁股,或是重資都被老人抽走)
韓國人有一個重生時不斷在用的精神:
「憾」
就是遺憾的憾
可能是基於當時掌權的那輩年輕人遺憾於很多人父母都跳樓了
或是社會留下的悲愴
還是好萊塢教韓國人要這樣設計劇情主幹,不可考了
總之這個「憾」被韓國人運用得淋漓盡致
比如說一個戲劇走到最後總有遺憾
一個開放式遺憾的結尾讓人回味再三
商道的男主與女主總之就是不能在一起
大長今也是搞來搞去最後也是遺憾
此外就是重資用在紮實的腳本設計
格外注重編劇在一部戲、一個外景中的重要性
戲劇就不用講了,講個比較少人研究的出外景
有一個帶狀節目叫做"金炳萬的叢林法則"
他們都跑去叢林野外拍生存的過程
每次出外景都帶了8個左右的明星
但是編劇就帶了6~8個,編劇的身價非常高
然後這些明星、講的台詞都要按照編劇的指導
講出來的話、編成的氣氛都是又暖又有內容
比起台灣的綜藝大xx、啥麼大xx每次都是那些老屁股
講那千古不變的梗,強幾萬倍
然後最好笑的是,後來中國也想抄金炳萬
華頭華腦就是不一樣
一開始找來吳奇隆靠他的名氣而且想說應該很耐操
沒想到前兩集幾乎搞砸了,吳奇隆甚至直接生氣XD
欸拜託,人家金炳萬那一輩死過爸媽的耶
當年大家啃過樹皮流過淚
無數的難堪的晚上失眠,甚至無家可歸
金炳萬一個學建築肯吃苦又耐操
找來的明星或是運動員全部都這樣出身的(雖然後面開始找來年輕的韓國藝人很廢)
中國找來成名了又吃飽喝好的四爺
想要複製金炳萬的叢林法則
四爺連野外躺一晚都不願意好嗎
你叫吳宗憲去躺在沙坑裡面睡一晚看看
真的華頭華腦欸XD
為什麼特別po這一篇
因為以現在的潮流書店已經快要滅絕光了
然而10年前(2010年左右)書店超多分析韓國如何重生的書
誠品24H真是看各種韓國重生看到膩
而現在的台灣,尤其疫情之下
其實人們已經漸漸被中美角力、無法出國的隔閡
淡忘掉這段韓國重生的往事了
韓國人搞不好這一代也吃飽了
也不知道怎麼跟年輕人講領先創新的重要
爺爺奶奶死得好慘啊,因為爺爺奶奶的爹媽都是廢物....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