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剛好講到蕭邦夜曲的來歷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44256366.A.CFE.html
今天來講講1830年11月的蕭邦
以及
他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或許大家可以透過這篇文章
了解「11月的蕭邦」這個名稱的由來
蕭邦的第一號e小調鋼琴協奏曲
創作於1830年
此時的他年僅20歲
https://youtu.be/9WRIBgYAXDQ?t=40
雖說是"第一號"
但實際上是第二號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實蕭邦生涯總共只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
一首e小調
另一首f小調
https://youtu.be/B3r4EgwLqMM?t=1
蕭邦首先完成了f小調
照理來說f小調
應該是第一號
不過在出版的時候
出版商認為f小調難度過高
所以一開始只接受了e小調的出版
因此e小調變成他的第一號(作品編號 11)
f小調變成第二號(作品編號 21)
講到鋼琴協奏曲
大家可以先參考一下
之前提到
關於協奏曲的曲式 (樂曲的格式)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44087650.A.419.html
https://i.imgur.com/aotKyGU.jpg
鋼琴"協"奏曲在
莫札特和貝多芬的概念是互相合作完成樂曲
鋼琴一句 - 樂團一句
互相對話
不過蕭邦的鋼琴協奏曲有個特徵:
鋼琴佔有主導地位
鮮少與樂團交流
換句話說當鋼琴出現時
樂團的角色轉變為簡單的伴奏
以凸顯鋼琴的地位
這明顯與莫札特和貝多芬的
“對話式”協奏曲明顯不同
在曲式上
既然鋼琴已經秀了一整場
那原本的鋼琴獨奏片段 - "裝飾奏Cadenza"
就直接取消了
變成下圖的情況
https://i.imgur.com/7w25gzp.jpg
蕭邦(1810-1849)
其實年紀很小就嶄露天賦
甚至出現過"波蘭莫札特"的稱號
在1829年時
蕭邦完成了他在波蘭的學業
當時的老師認為以他的才能
應該離開波蘭出國深造
因此向學校申請資助
但並沒成功
雖說如此
家人還是集資讓年輕的蕭邦
去維也納看看不同的世界
不過只有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7月至8月)
畢竟是要去維也納
莫札特的音樂
在當時的還是有一定影響力
所以蕭邦帶著他的作品編號2
"莫札特《唐.喬望尼》主題與變奏"
來到了音樂之都
這首是改編莫札特的歌劇"唐.喬望尼"
其中一個片段
https://youtu.be/Qehh1vZBzRE?t=346
畢竟蕭邦可是號稱"波蘭莫札特"的男人
在維也納的首演獲得莫大的掌聲
之後凱旋回到波蘭
在回到波蘭的往後一年(1829-1830)
蕭邦創作了不少作品
其中兩首鋼琴協奏曲就是這段時間所創作的
1830年的波蘭其實是相當動盪的一年
在反對俄國統治的情況下
起義一觸即發
父親對於眼前的狀況似乎早有預感
催促蕭邦離開危險的波蘭
蕭邦在11月初離開了家鄉
果不其然在11月底波蘭的起義正式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
蕭邦在1830年10月
生涯在波蘭的最後一場音樂會
就是演奏了他的e小調鋼琴協奏曲
之後再也沒踏上波蘭這塊土地
這首e小調的第一樂章
左手的伴奏似乎有馬車的感覺
帶有悲傷的氣氛
催促著蕭邦上路
https://youtu.be/9WRIBgYAXDQ?t=316
不過波蘭的起義最終失敗了
消息傳到蕭邦耳裡
失望與悲憤的他
提筆創作了"革命"練習曲
將內心的情緒融入到音樂裡
https://youtu.be/P_MmT2HJ3DE
最後蕭邦輾轉來到了法國
往後的事業重心基本上都在巴黎
「11月的蕭邦」
或許是一種被迫離開家鄉的現實
一種無依無靠的心情
以及對未來充滿未知的一種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