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iddcns (狠、插、勁!!!)》之銘言:
: 4 John der
: 有人號召淨山
: 結果把文物也清掉
: 然後就引發熱烈討論
: 還十分兩極
: 一派認為垃圾就是垃圾
: 一派認為沒文化真可怕
: 因為內容元素多元
: 也開始有不同的見解出現
: 比如有可能是公關網軍介入操作
: 還有網路豬哥文化的再興起
: 另外還有文物定義及管理方式
: 以及台灣歷史見證定位等等
: 那麼問題來了
: 淨山清到文物給我們什麼啟示?
: 有沒有八卦?
:
各位鄉民安安,今天我要來借題發揮,談談「垃圾和屎尿作為文物」的八卦。
這個八卦有點大,所以為了方便我決定拆成三個部分分開講,分別是:
1. 為什麼垃圾可以是文物?
2. 今日垃圾、明日文物?
3. 所以可以怎麼辦(英國經驗分享)?
警語:如果您正好在吃飯,以下可能有一些不適合搭配餐飲的照片,請斟酌服用。
一、垃圾可以是文物?
許多人看到新聞的第一個反應,
就是為什麼前人的垃圾可以是文物,這些東西對於今天來說,有什麼用?
事實上,過去的人留下來的東西、或是考古學家的發現(finds),不一定就是「文物」。
世界各國對於什麼是受到法律保護的文物都有清楚的規範,
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是否有「價值」(value/significance)。
這裡的價值指的不只是金錢上的價值,而是包括廣義的意義;
比如:增進我們對於過去的理解、很少見、很特別。
而價值認定的過程不僅需要專業的學術研究,
有時也需要公民的參與和討論(尤其是一些有爭議的發現)。
總而言之,從「發現」變成「文物」需要一個嚴謹的過程。
霞喀羅古道上的酒瓶是否有經過這個過程,
我目前沒有查到相關的資料,雖然這不代表這些東西不具有價值。
我最後會談對於這樣的東西可以怎麼做,
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淆,必須先做這個澄清。
那麼,古代人的垃圾可以是文物嗎?答案是肯定的。
而且不只是垃圾,屎尿也可以,黃金變黃金並不是神話。
一個很顯著的例子,就是英國約克(City of York)的維京大便。
https://imgur.com/hbHSkGy.jpg
2000年,約克市迎來了一個近五十年來最重大的開發案,
預計將市中心東北側的一大片土地開發為現代住宅。
這個區域過去是維京人活動的範圍,因此開發前必須交由專業的考古團隊進行挖掘。
而挖掘的成果最後就進入了當地的「維京中心」(Jorvik Centre)。
這個維京中心根本是一個小的環球影城,
裡頭類似雲霄飛車的軌道載著遊客體驗維京人的歷史與故事。
而該中心最受到歡迎的收藏,就是一坨保存完整的維京大便。
透過儀器檢測這坨屎的成分,我們得以了解維京人的飲食習慣,
是研究維京社會文化很重要的證據。
更厲害的是,他為約克帶來了大量的觀光人潮,
也從此徹底翻轉了這座城市本來的風貌。
萬人空巷,全是為了一坨屎。
或許是食髓知味,約克的博物館開始默默地走上一條屎尿路線。
約克郡博物館(Yorkshire Museum)也對外展出了羅馬人過去在約克蓋的糞池——
裡面的排泄物、還有廚房的廚餘。
這些屎尿和垃圾讓今天的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的羅馬士兵的飲食習慣。
https://imgur.com/ik3GQZY.jpg
關於羅馬人還有一些有趣的傳說,就是社會上層的羅馬人家裡會有好幾個飯廳;
他們開趴的時候,會在一個飯廳吃飽之後集體催吐。
所有人把東西都吐完之後再去下一個飯廳吃第二餐。
因為他們認為食物最美味的時刻,就是入口的瞬間,吃下去之後就沒有用了。
如此有趣又荒謬的行徑,全部都是從房子排水孔中發現的嘔吐物化石推論出來的。
這坨嘔吐物化石目前在義大利,可惜目前還沒有機會一睹芳澤,QQ。
回過頭來說垃圾。如果屎尿都能成為具有價值的文物,垃圾其實也有相同的潛力。
垃圾反映了社會的物質文化、有些時候甚至可以看到工藝的實力、甚至社會狀態。
垃圾如果出現在不該有垃圾的地方,也有機會成為有趣的爭論。
最後,我們其實不知道這些東西對於過去的人來說是不是真的是垃圾,
所以詮釋的時候一定需要搭配其他的史料和證據。
舉例來說,約克大教堂(York Minster)中世紀的男子宿舍遺址上,
曾經發現使用過的裁縫工具。
有人認為,這些被拋棄的工具反映了當時男性修士必須自己修補衣服;
但也有人認為這可能是有人偷帶女生回宿舍時留下來的遺物。
不論答案為何,垃圾和屎尿都必須經過研究和小心的比對,
才有可能成為具有價值的「文物」。
看到這裡,或許各位心中會有個疑惑:
我們今天的垃圾,對於未來的人來說,難道也有可能成為文物嗎?
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要保存的話,具體來說可以怎麼做呢?
二、今日垃圾、明日文物?
「當代採集」(contemporary collecting)
是一個1980年左右在博物館圈開始興起的領域。
當時的博物館為了想要吸引更多人來參觀,
開始收藏一些「可能對未來有價值」的物品。
像是世界盃足球賽的獎盃、流行音樂唱片、
甚至迷因、電玩遊戲、智慧型手機......等。
在Covid-19疫情期間,
更是有許多博物館以許多有創意的方法試圖保存疫情期間的社會狀態。
像是英國的Science Museum就收藏了英國第一劑瓶裝的AZ疫苗;
倫敦運輸博物館(London Transport Museum)則是收藏了
地鐵和公車司機的日記還有口述歷史;
V&A博物館也收藏了小朋友的手繪彩虹。
透過當代採集,博物館和考古學家希望讓觀眾可以
用不同的視角理解我們現在的社會和處境。
「垃圾」也是當代採集的主題之一。
尤其在工業化大量生產的時代中,當代人生產的垃圾數量是非常可觀的。
最著名的收藏大概就是Museum of London曾經收藏和展示的「Fatberg(抱歉不確定中文是什麼)」
具體來說,Fatberg是下水道的淤積物,主要成分就是家庭廢水、油脂、毛髮、與垃圾。
https://imgur.com/2zvU02x.jpg
雖然很噁心,但這其實對於考古學家來說可說是寶物。
首先,它的存在說明了下水道系統的興建;
其次,Fatberg的成分可以讓我們推斷現代城市中的家庭生活習慣;
最後,它可以鼓勵觀眾反思自己的生活習慣。
另外一個與「垃圾—文物」這個主題有點關係的,
是由一群考古學家發起的研究計畫「未來遺產(Heritage Futures)」。
這個計畫去探訪了博物館和一般家戶的儲藏室,去分析裡頭到底有哪些東西。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下載免費的電子書,參考profusion這個章節中的內容;
裡頭就有很多關於「垃圾的價值」的討論。
(下載連結:https://www.uclpress.co.uk/products/125036 )
除了博物館和研究計畫之外,網路上也有人專門在搜集Covid waste的照片。
在Twitter上面搜尋Covid_waste的話,看以看到考古學家成立的標籤、以及許多照片。
這些照片都是新冠肺炎期間產生的垃圾,像是口罩、彩虹標誌、快篩工具......等。
這些內容也讓考古學家意識到,社群網站的內容或許也有機會在未來成為「文物」。
當然,這不是鼓勵大家把垃圾當成寶貝,更不是要大家把垃圾捐給博物館。
垃圾之所以能夠成為有價值的文物,是因為它反映了這個社會的某些面向;
也因此,它必須具有代表性、需要有脈絡、有研究價值、有意義。
比起關心垃圾是不是文物,更有意義的發問是,垃圾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一個社會。
三、所以可以怎麼辦?
讓我們回到淨山事件的情境,
我們以後遇到野生的垃圾卻疑似是文物時,究竟可以怎麼辦?
先說結論,最好的方法就是拍照存證, 然後上網分享你看到的東西,
透過輿論的力量逼迫政府趕快把基礎的文化調查研究完成。
「長得像垃圾的文物」並不是一個很稀有的情況,但也不是一個常態。
我之前實習的機構English Heritage
(英國最大的文化資產管理組織,英國的巨石陣還有很多城堡都是它管的)
也曾經在歷史上遇過這樣的難題。
像是一些中世紀的修道院,都曾在17-19世紀作為私人住宅使用。
這些家庭遺留下的垃圾有時就會在場址出現。
對於今天來說,這些垃圾是有意義的,
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當時住戶的社經背景和生活樣態,是相當稀有的資料。
雖然不見得有價值,但是最基本的紀錄是一定會有的。
如果是有sense的人,可能就會拍照然後找專業處理;
如果是沒有想太多的人,可能就會順手丟棄,或是甚至被路過的綿羊直接吃掉。
也因此,English Heritage的做法,
就是搶在破壞發生之前,盡可能的開挖和調查。
就算還沒有預算進行研究,也可以先把東西集中起來,
在場址附近找個不起眼的地方埋起來。
我之前實習的工作內容之一,
就是替一個名為Egglestone Abbey的修道院,推測當初埋文物的地方。
因為當初埋的地方太不起眼了,
後人如我必須透過留下來的文獻和檔案推測埋藏文物的位置。
https://imgur.com/95Pa9z8.jpg
https://imgur.com/CZNeK9d.jpg
https://imgur.com/8R9mpVY.jpg
這些照片是修道院一部分的樣貌,有興趣的人可以猜猜文物到底埋在哪裡
經過了數十年的努力,英國雖然沒有完全整理這些考古場址;
但是哪些地方可能存在重要發現,都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紀錄。
這些區域通常被稱為考古優先區(Archaeology Priority Areas,APA)
想要在APA動工的話,建商都是需要先進行考古研究的,
也因為這樣像我這樣的人才有飯吃。
判斷APA其實不是一件困難又昂貴的工作。
臺灣已經陸續有許多考古遺址出土,考古學家其實可以根據古地形去推測可能的位置。
日本時代的東西,更是可以透過文獻和文化資產的場址來規劃APA。
而不是像現在施工挖到陶片、或是網紅去淨山引發爭議時,
才回頭檢視為什麼不知道那裡有重要的東西。
我其實很驚訝霞喀羅如此熱門的古道到今天還有這樣的問題。
雖然山上的情況比較多變,
但這完全凸顯了臺灣文化產業基礎建設工作的極度缺乏;
雖然沒有選票也沒有人在意,
但如果沒有做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東西慢慢消逝,從建築到考古遺址都是一樣。
也因此,在政府狠下心來做APA鑑定之前,
身為凡人的我們,除非超級明顯的垃圾,最好的方法就是拍照、上傳、按讚留言分享。
如果是珍貴的東西,既使被破壞了,未來的研究者至少還有照片可以留念。
如果不是珍貴的東西,再請其他人處理也不遲;
運氣好可能會引發一些輿論和討論,說不定這樣我又能藉此來借題發揮一下。
今天的八卦大概4這樣,祝大家新年快樂,垃圾變黃金,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