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上報
2.記者署名:沈粲家、楊毅
3.完整新聞標題:【勇闖烏克蘭側記】撐住!驚險舍吉尼→淒美利沃夫 街訪慘被「黃人
問號」、撂英文行不通
4.完整新聞內文:
出發採訪前曾有人跟我說,利沃夫(Lviv)是個美麗的城市,確實如此,從踏出火車站的
那一刻,我就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和神秘的氣息。老城獨有的中世紀建築、街邊
市集的地攤風情、教堂頂端傳來的凜然聖歌,都讓我嘆為觀止。然而烏俄戰爭持續多日,
路上行人投射來的異樣視線、隨處可見軍警持槍在巡邏、牆上畫著的反俄塗鴉,彷彿讓這
座城市蒙上了一層陰影。
擁全台唯一簽證!多角挺進戰區 終抵利沃夫
3月18日,原採訪行程的倒數第6天,我和楊毅在與總編輯越洋通話、討論最後一星期的採
訪規劃時,總編輯表示希望我能再度進去烏克蘭採訪。由於我是目前已知的台灣記者中,
唯一持有烏克蘭簽證的人,總編輯希望我不要浪費這個機會,再深入烏克蘭帶回一些資訊
。3月15日我在烏克蘭邊境城市舍吉尼(Shehyni)採訪時,最終是被軍人扣押遣返收場,
回想起來仍心有餘悸,但我也贊同總編輯的話,這的確是個難得的機會。簡單收拾採訪器
材後,我隔天清晨4點就和楊毅分頭,準備進入烏克蘭西部大城利沃夫。
我從波蘭南部大城克拉科夫(Krakow)出發,開車2.5小時來到靠近波烏邊境的普熱梅希
爾(Przemysl)火車站,嘗試搭乘火車進入烏克蘭,意外的是,有非常多烏克蘭人也在隊
伍中、準備搭乘火車返鄉。在隊伍中,我和另一名美國攝影記者並列,當天氣溫只有2、3
度,他看起來非常寒冷,整個人縮成一團蹲在地上,排在我們前面的兩個烏克蘭大嬸看到
,馬上指了指旁邊曬得到太陽的地方,示意他過去曬曬太陽,還去一旁的志工那邊拿了巧
克力跟水,要讓那名美國記者補充一下熱量。她們也拿了一組食物和水給我,當我連忙道
謝時,其中一個大嬸笑著用不太好的英文回我說「We are just like mom.(我們就像老
媽子一樣)」,讓我感到格外親切和溫暖。
經過4小時的通關、車程,我抵達了利沃夫中央車站。從車站走到無國界記者中心的路上
,陌生的烏克蘭文字使我緊張,即使胸前掛著記者證,每每看到軍人、警察,我還是會不
自覺的拉低帽子,試圖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催眠自己「這樣就不會惹上麻煩」,就連走到
了記者中心,看到裡面正在受訪的軍人時,還是選了最角落的陰暗位置,把自己隱藏起來
。
軍警盤查陰影+膚色遭白眼 多虧台灣國旗突破採訪困境
利沃夫的英語通行比率,比我想像中低上不少,抵達的當天晚上,我嘗試在廣場採訪一些
烏克蘭民眾,都在第一句「Can you speak English?」吃了閉門羹,他們眼神中除了無法
跟我對話的冷漠之外,我彷彿還看到了一點「東亞臉孔在這裡做什麼?」的懷疑視線,那
些視線很尖銳,多多少少讓我感到挫折。
在利沃夫採訪期間,拿著相機、又是東亞臉孔的我,免不了還是會被軍警盤查,當我出示
完記者證、隨後又被要求出示所有身分證明文件時,那種感覺就像是裸身站在寒風中,即
使我知道自己沒做錯任何事,卻很擔心會不會莫名其妙的理由扣留、找碴。
在前進波烏邊境的時候,我就在背包貼上台灣的國旗,當我走在利沃夫街頭時,有2個家
庭看到我的國旗貼紙後跑來向我搭話,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都是從基輔(Kyiv)逃出來的
。2個家庭的丈夫都跟我說,要把家人送往西歐、再回到基輔保衛家園,在一旁的妻子神
色顯得落寞,但也是眼神堅定的看著丈夫,小孩活潑的在他們身邊玩耍,那個畫面深深的
烙印在我的腦中,讓我不自覺的在心裡為他們祈禱。
開戰奔逃至今才出境… 少女揪自拍讚「台媒好有種」
而當我結束利沃夫的採訪計畫、搭上回波蘭的列車時,一對烏克蘭青少年來到我面前,少
女似乎不太會說英文,找來少年充當翻譯。少年禮貌地詢問我來自哪裡、來烏克蘭做什麼
?當我回答我是來自台灣的記者後,少女隨即表示想要和我自拍一張、上傳到Instagram
,我稍微提高了警戒、卻也有點好奇的問他們為什麼想要和我自拍?他們表示很感動有記
者願意冒著生命危險,來報導他們國家的災難。這對青少年和他們的家人都是來自於烏克
蘭東南部的小鎮波魯希(Пологи),距離烏東地區非常近,他們在戰爭第一天就逃
出來,但直至3月20日才移動到利沃夫搭火車出境。看著他們青澀的臉龐、聽著他們故鄉
的慘況,讓人不免想到,他們未來該何去何從?
戰爭在媒體上的呈現,不該只是每天更新的死傷數字,也不是哪國又贏了哪場戰役,而是
一個又一個生命被剝奪、一個又一個家庭的破碎。這些人用他們的生命在向世界吶喊,將
他們的遭遇攤在世人眼中,我們又豈能視若無睹?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需放媒體原始連結,不可用轉載媒體連結:
https://bit.ly/352Sf7Y
6.備註:
把個烏克蘭妹子回來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