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鄭成功收復台灣360週年 後代批評「抗中

作者: anomic24 (若彧)   2022-03-29 02:29:49
整篇完全不知所云,硬是套用一堆奇怪的概念,而且完全就是用中國正統的史觀來看台灣,
明明台灣就是一個海洋史上的獨立個體,真的不懂為何凡是都要連結到中國才能建立其存在
的正當性。因此,讓我們來一一檢視文中提及到的各個歷史事件或概念好了
一、元代於台灣設立巡檢司
這個正史跟野史都確有記載,時間點大概跟忽必烈打日本差不多。當時的澎湖可以理解成有
部分漁民在上面臨時居住,因此為了海防等需求讓福建地方政府可以兼轄此地。
問題來了,這時候「台灣」或相關發音的地點根本在文獻上沒有出現過。若從地理位置來看
,有可能是汪大淵《島夷志略》中提到的「琉球」,但仍有落差,眾說紛紜。若我們假設「
琉球」就是現在的太歪的話,這段關於琉球的敘述中最後一句提到「海外諸國,蓋由此始」
,可見得當時元代認為「琉球」只是海上的一個夷國,並且汪大淵也描述了上面夷人的特色

[結論上而言,這時期沒有任何直接證據顯示澎湖巡檢司有管轄到台灣。若以文獻可能的比
對進行假設的話,那麼民間都認為「琉球」是海上的他國,而非本國領土。]
二、明代的台灣與澎湖
由於明代實施朝貢貿易與海禁政策,沿海地區受到嚴密的控制,尤其是防備此時盛行的漢人
海商集團、倭寇,以及地理大發現後來亞洲尋求貿易的歐洲各國。此時,澎湖自然成為一個
海防相當重要的據點,而沈有容便因此與澎湖及臺灣扯上關係。不過首先,我們先談談當時
臺灣的狀況。
台灣最早與外國人接觸,可能是1582年葡萄牙船隻於台灣中部一帶的船難事件,當時隨行的
修士們在靠岸興建新船隻時便對原住民的交易習慣等有所記載。除此之外,亦盜亦商的漢人
海商集團也以台灣中部一帶為據點,其中早期最有名的領袖就是顏思齊,甚至岩生成一教授
認為顏思齊與當時東亞的大海商李旦/Andrea Dittis是同一人,於此不贅。
而沈有容第一次與台灣扯上關係,是奉命剿滅聚居在「東番」的倭寇,隨行的陳第因而寫成
《東番記》。可以由此推斷,當時「東番」並非明朝版圖範圍內,而只是因為聚居在東番此
處的倭寇影響了沿海地區的安寧,沈有容才前來剿寇。
至於另一次,則是在不久後「諭退」攻擊澎湖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即現存於鹿港天后宮的《
諭退紅毛番韋毛郎碑》。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2年,總部位於咬留吧(巴達維亞;現今
雅加達)正積極拓展其與日本長崎之間的貿易路線。
因此,1622年時,荷蘭人又來了,並短暫佔領過澎湖,而與明軍對峙約兩年期間。最後,參
考當時記載,經由上面提到的李旦的斡旋,在明朝政府要求荷蘭人不能於中國版圖內進行貿
易的前提下,荷蘭人遂轉往當時理應不在中國版圖內的「大員」建立據點,而這也是荷蘭時
期的開始。
[結論上而言,這時候固然澎湖在明朝疆域內,但台灣本島很明顯與中國無涉,只是為了海
防需求而不得不到此,甚至最後是建議荷蘭人可以來此。因而台灣在施琅攻下來之前,根本
就不在中國版圖之中(個人認為這樣也比較好解釋為何出現棄台留台爭議),何來鄭成功「
復台」之說?再者,若我們一貫地從勝利者史觀出發的話,當時中國的政權正統為有清一朝
,隸屬南明的鄭成功對滿人而言只是叛軍,從這個基礎上論斷,再怎麼樣的「大明招討大將
軍國姓」,對日後真正將台灣收歸己有的康熙而言,根本不具正當性可言。]
三、鄭成功來台灣
讓我們從鄭成功北伐南京開始說起,在其不當的軍事策略下,不僅使得支援他的張煌言戰死
,還一路撤回金廈。
我們可以大概理解到,滿人控制幾乎大半個中國的情況下,此時南明復興已經幾乎無望了,
因而鄭成功轉向海外,尋求得以作為屯兵腹地的據點,而他選擇的正是「大員」。
客觀上看來,若大員自古本非中國領土,那麼這只是一次的侵略行動,毫無「復台」可言。
鄭成功根本就不是為了中國民族主義而「收復」台灣,他只是希望自己身為「大明招討大將
軍國姓」,能在海外尋求苟延殘喘與再起的機會,而柿子挑軟的吃,選擇攻取已受荷蘭人統
治三十餘年的大員。
中國有學者曾依據《巴達維亞城》日記的相關內容,認為鄭成功係主張「澎湖屬明朝統治,
台灣在澎湖附近所以也在統治範圍內;台灣是家父鄭芝龍租給台灣的」,然而這一說法有相
當多明顯漏洞:
(1)中文文獻中並未有相關紀錄,鄭成功的戶官楊英只有寫到國姓爺要「平克」台灣
(2)統治範圍內那說絲毫不可採,因為如上述,明朝完全未將其統治觸手與組織延伸到「
東番」、「大員」此地來,過於牽強附會,明顯有統戰疑慮
(3)就算鄭芝龍曾「租」給荷蘭人,那也只是佔據台灣的漢人海商集團與荷蘭東印度公司
的私約,明顯官方文件中並未出現此種記載,亦未有其他史料可佐證
[結論上而言,我們當然可以說鄭成功是漢人統治集團的「開台」祖師爺,但要說「復台」
,這已經不是承不承認他的功績的問題了,而是沒有相對應史料而在睜眼說瞎話。]
四、結論
這篇廢話很多,我也未能引出所有出處,但我希望傳達的概念是,歷史是一個相當好操弄的
學科,可以附和當權者的觀點成為思想操縱的工具。但我們在判別一段歷史陳述的是非時,
至少要能檢證相關史料,來去拼湊出比較可能的事實為何;而不是心中已經有一個「華夏/
中國本位思想」,再來替所有台灣與中國政權的互動穿鑿附會,這樣所得的只會是一段似是
而非的論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