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在中國古代指「沒有功名、沒有官職或文盲的平民」,如《隋書李敏傳》:「(隋文帝
)謂公主曰:『李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
來無白丁」;也指「隸屬軍隊指揮而沒有軍籍的民間壯丁」。他們身著樸素白色上衣因此稱
之為白丁(另有因封建等級制度家門上不准安裝門釘,故稱白丁的說法)。
從朝鮮王朝開始「白丁」便是沒有自由之人。七般公賤指的是官婢、妓生、吏族、驛卒、獄
卒、犯罪逃亡者,八般私賤則指巫女、皮革鞋製品的工匠、使令(宮庭樂師)、僧侶、賣藝
之人、男寺黨、舉史(表演唱歌跳舞的賣藝之人)以及白丁。
1423年開始、朝鮮世宗為了緩和對屠夫的差別待遇將他們稱為「白丁」,地位較高的是良民
。這樣子的階級差別意識之下,漸漸地「白丁」一詞便成中下階層的代名詞。一部分白丁來
自圖們江以南的女真人與契丹人,另一部分是政治犯。他們生活在都市與村莊以外邊鄙地區
,以數十戶至數百戶聚居。
他們本來只可從事屠宰業者、肉販與柳器匠,後來規制放鬆,充當官家的劊子手,甚至從事
農業。但最多還是與屠牛有關的工作(他們本身對農業興趣不大)。因為他們沒戶籍,可免
於官府的徵稅和徭役,反而成為朝鮮時代後期可有資本蓄積的階級。
1909年日本殖民政府設置朝鮮總督府並導入戶籍制度,不被當成人對待、沒有姓氏的白丁等
等各類賤民們准許擁有姓氏,正式廢除階級制度。甚至解放的賤民也能去上學,這件事在當
時遭受兩班士族非議,且多次擴大抗爭活動,但日本殖民政府斷然進行鎮壓。不過,在履歷
上面填入身分註記時,賤民在戶籍上與一般人的差別卻沒有消失。1923年為了解決白丁差別
而設立的朝鮮衡平社與日本全國水平社共同合作進行解放階級差別運動。但是與共產主義牽
扯而遭到迫害,之後有人稱呼這群解放運動家為「新白丁」來羞辱他們。
二次大戰結束,朝鮮半島脫離日本帝國,卻又爆發了北韓與南韓之間的韓戰,該戰爭所引發
的社會混亂、工業化、民主化等等過程,造成人口往大城市移動,韓國的不平等階級待遇才
漸漸消失,但現在仍然有人破口大罵對方「白丁」或「白丁野郎」等字眼。
所以白色是低賤的顏色?
有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