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wings (火星人當研究生)
2022-04-17 13:40:04※ 引述《s27052705 (0.0)》之銘言:
: 經過街上賣衣服的商家
: 好像怎麼聽都是中國的流行歌曲
: 反而台灣的流行歌曲越來越少被播放出來
: 就是算放也是放以前的老歌(半島鐵盒之類的),新歌越來越少出現了
: 而家中的小孩聽音樂也都是聽中國流行歌曲一起學貓叫之類的
: 為什麼台灣近年來中國的流行音樂比本土流行音樂普及?
: 有卦否?
主要的原因在根本沒人要為台灣的歌手寫歌了......
台灣的唱片銷售量最近一張破30萬張的,是2004年周杰倫的七里香
而後面台灣唱片的銷售量更是腰斬再腰斬,砍半再砍半
天團五月天2016年發行的專輯也只有10萬張
而到了2021年的銷售榜單已經不敢寫銷售量了,不過2021年的男歌手榜單裡,
連周杰倫的“十一月的蕭邦”這張老專輯都能排第五,就知道銷售額有多慘了
這種慘況帶來的影響就是根本沒有好的作詞作曲者要幫台灣的唱片公司寫歌了。
如果以2020台灣實體唱片銷售冠軍的華宇晨來當比較基準,台灣的CD銷售量是八萬張,
而中國大陸的銷售量是180萬張
也就說,如果每張CD抽的版稅相當,作曲者幫台灣歌手寫歌,收入不到幫中國歌手寫歌的1/20。
如果作曲者幫台灣的唱片公司的新人寫一首歌,賣一張專輯抽5元的版稅,結果賣不到一萬張,
那這個作曲者辛苦一個月寫歌的收入比外勞加班後賺的還少。
如果幫中國的歌手寫歌,就算銷售量不到20倍,只有5倍時也還有20多萬可以拿。
在這種條件下,除了像盧廣仲這種創作型歌手外,其他的新人歌手根本拿不到好歌。
就算人長得再美歌喉再好,卻只能唱爛歌芭樂歌,也不會有聽眾
如此惡性循環,作曲與作詞者也不會再輕易賭在台灣的新人歌手身上
所以除了繼續炒冷飯,找那些年紀已經3、40歲的成名歌手以外,唱片公司也沒別招了。
而對岸每年也誕生無數新人歌手,沒有銷售量的新人歌手也沒能力到對岸宣傳,分享對岸的市場。
加上政府在藝文娛樂界一些刻意觸怒對岸的謎之操作,就算新人抽到金曲獎,
也很難讓對岸的唱片公司有願意將新人引進中國大陸。
這種死循環就是台灣音樂產業目前面對的困境。以後10後的世代,也只知道對岸的流行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