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項悠久傳統,認為學者在出現暴政時應該仗義執言。
學生是成長中的學者,一名學生為捍衛愛國事業而死亡,
激起社會各界人士對五四抗議活動的支持。他們和學生一起舉行了更多的遊行
,並抵制日貨、組織罷工,直到1919年6月
,中國政府在他們的三項主要要求上做出了讓步。
北洋政府指示其在法國的代表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
將三名被抗議者認為特別腐敗的官員解職;釋放了所有被關押的學生。
五四抗議活動後來並沒有實現其核心外交目標:1920年1月《凡爾賽條約》生效時,
日本還是得到了德國以前在中國的領土。
儘管如此,這場運動因其他成就而享有盛名,成為學生領導的群眾行動效力的象徵。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它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其原來的範圍。
就像法國政治想像中的「68年5月」(Mai 68)這個日期短語一樣,
在中國,「五四」讓人想起整整一代人,而且是不尋常的一代人。
在台灣的今天 是不是該抵制快篩劑
有沒有今年五四大家怎麼過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