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lutchShot (ClutchShot)》之銘言:
: 如題
: 這波保單之亂
: 最大的問題
: 很明顯之保險公司吧?
: 保單都是自己推的
: 不是被消費者逼的誒
: 當初自己不精算好
: 現在才在那邊哀
: 是真的覺得台灣不會爆發疫情嗎
: 有沒有卦
4月中剛好在保險版發了一篇文章,當時小弟猜測:
保險公司也不知道到底要怎麼精算保費了~
雖然我不是保險業,至少我大概知道保險公司是根據數學上的期望值來算保費/保額
但我寧願相信,四月初的台灣,即使是CDC,也不確定台灣近期疫情成長曲線會是什麼樣子
更不要說這些保單的保險期間是「一年」
如果列出4月初我當時查到的國外幾個國家的感染人數:
(雖然是累積的,但omicron的傳染力強,各國又共存,算在最近omircon頭上的一定不少)
美國:人口3.29億,累積約8000萬人感染 (約24%染疫)
日本:人口1.25億,累積約710萬人感染 (約6%染疫)
韓國:人口5100萬,累積約1600萬人感染 (約31%染疫)
新加坡:人口560萬,累積約28萬人感染 (約5%染疫)
紐西蘭:人口500萬,累積約80萬人感染 (約16%染疫)
澳洲:人口2500萬,累積約540萬人感染 (約21%染疫)
所以如果台灣共存之後,感染的機會合理推論5%-30%都有可能
這樣算來,就算保費4千,確診4萬,保險公司都可能虧錢,但大概就已經不會有人買了
更不要說一人確診、全家隔離,這些隔離的變數更大
(完全看主管機關想匡多大的範圍,果不期然指揮中心已經先將匡列隔離的範圍縮了)
保險公司單純在防疫保單賠錢的機會,應該比始組台產高了不少啊~
所以如果不是保險公司對台灣的防疫太有信心,
就是保險公司對於台灣未來能調降傳染病規定(如移出第五類、只保留中重症)非常有信心
最後結果如何呢? 年底應該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