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台灣判定的方式不一至,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看「總」死亡人數/死亡率。以去
年為例,因疫情而死800多人,打疫苗死亡1000多人,但是去年死亡人數高達18萬2千人,
史上最高,比前年硬是多了1萬人,代表當中黑數不少,不然如何解釋突然標高的死亡率
?
https://i.imgur.com/2fnF1n4.jpg
※ 引述《SRadiant (Radiant)》之銘言:
: 先前我有提過
: 不同國家的數據收集方式可能不同(或是對於不同疾病的收集方式不同)
: 數據就不能放在一起比較
: 如丹麥的定義
: https://www.sst.dk/en/english/corona-eng/status-of-the-epidemic/covid-19-upd
at
: es-statistics-and-charts
: 2) Deaths = the statistics on fatalities include deaths recorded within 30 d
ay
: s of the detection of COVID-19 infection in the individual on the basis of P
CR
: tests. COVID19 is not necessarily the cause of death.
: PCR陽性確診後30天內死亡皆計算,不論原因。
: 丹麥的流感計算
: https://en.ssi.dk/news/news/2022/mortality-is-declining-in-denmark
: Furthermore, the definition is used when reporting influenza-related deaths.
: 流感也是以同樣方式計算死亡人數
: 因此在丹麥的COVID19死亡與流感死亡是可以比較的
: 另外這個定義也是WHO建議的方式
: 而美國的定義
: https://www.cdc.gov/nchs/nvss/vsrr/covid19/index.htm
: COVID-19 deaths are identified using a new ICD–10 code. When COVID-19 is re
po
: rted as a cause of death – or when it is listed as a “probable” or “pres
um
: ed” cause — the death is coded as U07.1. This can include cases with or wi
th
: out laboratory confirmation.
: 使用ICD-10 code作為依據,也就是醫生判定該死亡與COVID19直接/疑似相關才會計算
在
: 內
: 因此美國的數據就無法與丹麥、或是其他不論原因30天內通通計算的國家相比
: 缺點是會有1~2週的延遲
: 優點就是較準確(數字自然也較少)
: 流感也是用同樣方式(ICD-10 code)計算,因此美國此處的COVID19與流感是可以比較的
: 這裡也很清楚的說明COVID19死亡、流感死亡、肺炎/流感/COVID19死亡的差異
: 用圖來說就是這張...
: https://i.imgur.com/R90UfUo.jpg
: 2020年前"流感死亡"的波動帶動"PI(C)"的波動
: 因此這個PI(C)波動就是流感造成的,沒啥問題
: 然而2020年開始,應該很明顯了...
: 曾看過有些人在洗說,那些死的都老弱,不死於COVID19也會死於流感或其他原因...
: 實際上,每年嘛都流感,但就是沒死那麼多人
: 肯定"有些"死亡是本來就快不行的
: 但很明顯,2020年後"額外"多死了一大票
: 八卦板有些人,把"肺炎與流感"死亡,通通當成流感死亡了,說每年流感死一堆人...
: 其實這是不同的數據,且相差甚遠
: 台灣CDC也有流感死亡人數(見每週的流感速訊)
: 以及"肺炎及流感"死亡監測(見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 台灣從2020年疫情以來,流感是真的快絕跡了,可憐哪
: 不同國家,有可能數據收集方式不同、基準點不同,是不適合放在一起比較的
: 如不限原因vs判定後
: 疫苗通報其實同理,但不多說,省得反疫苗仔又來亂
: 至於台灣的COVID19死亡是用哪種方式計算?
: 我"猜"是偏向判定後通報(數字會比較真實,且"比較少")
: 但...台灣嘛,什麼鳥情況都有,所以我才不喜歡台灣的數據
: 政府只會公布他想讓你知道的(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