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移居1X年的一代路過...
有沒有想過其實這些華人根本不想混入其他人種的圈子?
例如說溫哥華大溫地區的列治文中英文招牌爭議始末(殘體字新聞抱歉)
https://tinyurl.com/3s7famee
大量的亞裔人口某種程度上改變居住品質更貼近亞洲的模式(尤其是餐飲跟服務方面)
看過的留學生圈子裡九成以上都有以下標配:
聯繫用微信,小紅書發帖,出門用支付寶,代步沒有奧迪也有寶馬(米漿)
以上不管哪樣都跟白人沾不了邊,久而久之生活習慣很不同,英文也不流利,
而他們有覺得需要融入其他族裔的圈子嗎?
走下樓就有三四家珍奶可選(溫哥華的珍奶店真的超多)
是個人可能都不想走出這種舒適圈。
最近一次非常不快的經驗是參與留學時期的朋友婚禮:
很晚才告知婚禮流程全中文且希望只邀請會講中文的華人賓客(真的是原話)
而婉拒了有些賓客的白人男友,以及不是華裔臉孔的幫手,
看似委婉實則赤裸裸的歧視,也算透過一件事情看清楚朋友的本質吧。
當然唯一例外是白人菁英社交圈:除了財力還得有家族/文化背景才可能融入
但原po口中的“歐美求學工作優秀的朋友”也只有少數才能達到這樣的門檻。
但在受薪階層的白人/印度人/少數族裔/二三代亞裔的場合裡,從來沒感受過這種因為語言面孔而產生的尷尬不適感,
就...出來玩的都是個「人」?居然有人在分人種?也只有想分類的人才會分吧?
雖然會強調英文有一定的水平才能融入,但個人覺得腔調英式美式/外型是否歐美不是重點,只要敢講對方聽得懂&覺得有趣,通常打成一片不是很難的事。
所以想不想融入只是種個人選擇罷了。
題外話,看到網上亞裔歧視喊最大聲的,
可能八成也是這群不曾改變自己融入當地的群體,語言不通以為別人都在針對自己,殊不知被歧視的源頭正是自己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