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世界新聞網
2.記者署名:
李雪
3.完整新聞標題: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破解難題 驚全球 說原由
4.完整新聞內文: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記得很清楚,靈感擊中他的那一天是2012年7月3日。當時想法大概已經
有了,但總是差一點。於是他決定休息一下去拜訪朋友,沒有帶紙筆,「只帶了腦子」。
他在朋友的後院再一次陷入沈思時,他忽然想到只要把其中的一些參數改一改,「就這麼
一下不就出來了麼?」
整整十年過去了,至今在該問題上的進展,仍在使用張益唐開創的方法。張益唐證明的,
是孿生素數猜想的一個弱化形式,在不依賴未經證明推論的前提下,發現存在無窮多個之
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 從而在解決孿生素數猜想這個重要問題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
步。2014年,他因此獲得柯爾數論獎以及麥克阿瑟天才獎。
深愛數學之美 樂於迎接挑戰
正如許多數論難題一樣,孿生素數猜想是一個小學生也能聽懂的題目,但要證明出來卻極
為困難。張益唐喜歡這種題目,「這就是數學的美,看起來簡單,真要做非常不簡單,某
種程度它在挑戰人類的智力,我喜歡這種挑戰,這種美是在對智力的挑戰裡體現出來的」
。
如果外行人想要體會這種數學之美,他比喻說,給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小孩這樣一道看似簡
單的數學題,看到這樣成對的素數怎麼會有無窮對,小孩子一定會覺得太有意思了,就算
不懂怎麼證明也會一下被吸引住。「這就叫所謂的美吧,有時候我們體會美的時候,我們
設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小孩,你對這個世界有什麼感受,數學的美,某種程度和這個有點
類似」,他說,「做數學家要有一點孩子氣」。
大器晚成 58歲發表重要成就
張益唐「大器晚成」的故事常被人津津樂道,因為1955年出生的他,直到2013年才發表其
重要成就,甚至當時審稿人都差點因為論文來自一名默默無聞的數學家而打算推遲審稿。
他回想起來社會的反應是超出他預料的,論文一出「可以說全世界都震動了」,當時他家
裡的電話響個不停,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都爭相報導。但他並不喜歡聚光燈下的生活,一
直想要做回「普通人」。
不愛出名 希望做回平常人
八年前他路過波士頓時,接受世界日報採訪,他忍不住倒苦水表示出了名實在太難受了。
而次日見報的報導大標題為「張益唐希望做回平常人」,他的朋友開玩笑說,「你想當平
常人的願望都上報了,你還回得去嗎?」張益唐一邊笑說這段往事,一邊表示無奈,抱怨
出名後「自己時間也沒了,空間也沒了,別人都盯著你呢」。
直到現在,他也常常不好意思拒絕而不得不受邀參加各類活動。但他還是希望少一點,「
現實生活不要弄太複雜繁瑣」,他表示因為需要想問題,如果太複雜會干擾到到自己想問
題。對張益唐來說,想問題就是工作。「很難說每天工作多長時間」,身邊人也常常發現
他不說話,其實那是他在思考數學,「別人都不知道我在幹嘛,這是我的習慣」。
他沒有微信,手機也只是用來打電話,「不懂為什麼年輕人低頭看手機放不下手機,有那
麼好看嗎」。而在年輕人看來,張益唐有點科技盲,在教授評分網站Rate My Professor
上,疫情以來有一些學生抱怨張教授因為不太會用這些科技設備和軟體,網課常出問題,
建議其他同學修他的線下課。對此張益唐不好意思地笑笑,說他喜歡傳統的方式授課,連
PPT都不愛用,還是黑板上手寫最能展現解題思路。
喜做別人說你做不到的事情
張益唐喜歡「悶聲」挑戰難題,而且都是那種世界級難題。多年前張益唐在普林斯頓一家
中餐館吃飯的時候,幸運餅乾裡的一張紙條他一直留著,「人生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做別人
說你做不到的事情」,他說「這很合我胃口」,至今都還留著那張紙條。
對於目前正在解的題目,他仍保密。他笑說主要是不習慣和人討論,倒也不是討論好和壞
,而是因為有些問題深入到一定程度後很難表述,更像是直覺,讓別人聽懂很困難。當年
他證明出孿生素數猜想的一個弱化形式,也是沒有和任何人交流。因為在那之前早已有一
群頂尖數學家就此開會,最終的討論結果是覺得有生之年都不可能看到有人做出來。但由
於張益唐不知道有這個會,心態不同,「我覺得還有可能做出來,於是我把它做出來了」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需放媒體原始連結,不可用轉載媒體連結:
https://reurl.cc/QLKyDb
6.備註:
他證明的東西
https://annals.math.princeton.edu/wp-content/uploads/annals-v179-n3-p07-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