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43
: 另一案則為興達海基產能不足。報告表示開發商沃旭所轄獲配900MW之大彰化東南、大
彰?
: 西南風場,理應在地化共111套水下基礎,興達海基接單後,因種種因素,從砍半降為5
6?
: 開始、中間再降為36座、18座,最終於興達港組立成功僅餘6座,高達94.6%、105座之
水?
: 基礎均為國外進口,顯未遵經濟部長「掌握各零組件供應商所能供應之規格能量」之裁
示
: 導致國產化政策僅餘5%,核有疏失。
: 報告指出興達海基先前自行評估2020年12月31日前可產出第1座水下基礎,但據沃旭評
估?
: 遲至2021年4月。沃旭說明興達海基生產延誤主因如下游供應鏈之管理能力不足,國外
技?
: 顧問亦無法直接參與下游承包商銲接程序的指導。此外人員能力缺乏,因人員流動率過
高
: 無法維持一致之標準銲接程序。
這件事基本我沒特別的立場想說政府誰對誰錯
但身在業內 我必須出來說一句公道話
這原廠本身根本沒打算多用心移植
為啥 因為台灣成本太高
當時剛開始做
印象中 就知道韓國是我們的一半還1/3價
所以原廠一心一意就發包給韓國
台灣製程不成熟
鋼板生產也不夠大 要跟韓國外購
台產的一堆捲圓也要多段對接 造成成本高
所以原廠說下游供應鏈能力缺乏 事實
但原廠找麻煩 拼命改來改去 也是事實
說實在的 做這個就是直接賠錢做
做多少 賠多少
你可以看看新聞提到的公司
都是半國營的陪政府過場子
新聞講的那六座 現在還躺在興達海基的廠區
前沒多久 沈大佬來視察
順便布達
台灣要自力生產12MW的水下基礎
呵呵 之前做的就沒人要來
越搞越大
是當作錢不是錢吧
: 另也對風險評估過於樂觀,未預先針對沃旭所提出的生產風險檢討改善,以致問題發生
時
: 及處理。此兩案調查意見,監察院提案糾正經濟部工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