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明義,我簡單來說一句,代表全文的核心,因為我也不知道我這文會打多長。
簡單來說,就是:「你黨的危機,不是人民的危機;你黨要救誰是你家的事,別毀了
台灣的高等教育和道德良知。」
人民之所以對過去的黨國體制反感,
是因為完全把台灣的存活,繫於一黨之興衰,「黨存島活,黨衰島滅」。
面對外在威脅時,在麥卡錫主義式下的威權獨裁統治,犧牲人民的權益、
嚴重限縮各項自由,參政之層級與名額也有諸多限制。
但那個年代,至少還有胡適、四大毒草,當權者也不敢做得太過。
民主化後,沒有理由再用類似的理由與藉口,達到穩固政權之目的。
然而近幾年不斷重申「抗中保台」的口號後,社維法、拔管、蘇迴避等爭議事件,
更讓我對民主自由存疑,擔心在口號治國與操弄恐懼及仇恨感之下,
人們變得無法理性思考政治選擇,以民主之方式走回麥卡錫主義下之社會。
論文門事件,大致上在「准碩士」的新聞後,幾乎可以說是塵埃落定。
至於余調查官這兩天的聲明,只是添加更強而有力的證據。
但我們看到的是,當事人陣營仍不認為有錯,還在試圖掙扎。
最難看的,莫過於在總統官邸之中,召集醜聞當事人及黨政幹部,
為了一黨之私開會討論選戰對策。
「黨有功有過,國無功無過」,你們這樣地為自己的政黨勝選而耽精竭慮,忽視當事人
目前捲入的是具國際能見度且關係國家高等教育的爭議事件。
將黨之利益置於國事之上,欠缺大是大非之視野與胸襟,請問你們是愛黨多一點,還是愛
國多一點?
至於今天的記者會及聲明,仍脫不我前幾篇文章的質疑,略以:
一、人稱問題與原創性
余文和抄跑的作品都用「我們」一詞,到底關原創性什麼事?
該詞在抄跑的作品指選舉團隊,而在余文中可以指涉作者與讀者,這不是一般書籍
常見的用法?
如果這有邏輯上的問題,也無從證明余文的原創性,請問這是變相指責余文抄襲?
二、寫作邏輯
拜託,那個被笑到翻的「准碩士」就別拿來說很有邏輯了,跟治痛丹討論過後,還
能寫錯字讓他審過,請問是在拐彎罵局長嗎?
再說了,有關「分析候選人的學歷因素對支持度的影響」部分,抄跑自己候選人順
序都寫錯,被游梓翔教授抓包。
該文研究內容就有抄跑他自己,理論上他應該對內文會熟悉、嚴謹寫作才對,如果
學歷、研究對象、學經歷等重要內容都能誤植、疏誤,請問這邏輯嚴謹在哪?
難不成是字型和字體大小嗎?
可是,抄跑的論文還有標楷體夾雜新細明體的部分耶!
更別說在他的論文中,第9頁還有圖表編號與內文不一致的情形(圖表12在圖表11前面
)
,如果是自己照順序寫下來,或者有校稿後才申請學位考試,理應不會犯此種錯誤。
三、沒有指責余先生抄襲
周末的記者會,把兩人的寫作時間軸弄出來,而目前已知資訊也就只有這兩本論文
相似。
一再強調自己的論文是原創、完成(其實應該只有發想)較余文早,豈不是變相質疑
對方抄襲?
再說了,王鴻薇等人之所以會去檢舉余抄襲,主要原因還是論文爭議爆發這幾週以
來,並沒有看到李、余等關係人的說法,才會用這招想辦法讓余出面說明。
陳以信之所以會想去考察新竹調查站(直轄市稱處,一般縣市稱站),也是這原因。
然而陳的行動卻讓喬王跳腳,而陳也乖乖地取消此一行程,對照余之後出面的行為,
我覺得不無耐人尋味之處。
畢竟如果只是單純反對考察行程,應該不會這麼不滿。
四、抄跑較早完成
一個正常的碩士論文,絕對不會引用未完成的論文,並將其放在參考文獻,這是智商
問題。
更別說余文的資料引用詳細度,遠高於抄跑的作品;如果論文內文不是自己的想法,
而是別人的見解,那都是要標記出處的,而抄跑可能有不少「兄弟獨特之見解」,
才會有這麼多自成一格的想法,才沒有標記出處?
簡言之,兩份如此相似的論文,如果余文的文獻資料完整,抄跑卻做不到這一點,若
抄跑沒有學術倫理問題,應該是被余文引用的那些作者,他們對不起抄跑才對。
五、信箱中刪除的資料
雖然畢業校友還能使用台大信箱,但也曾聽聞信箱太久沒用(似乎是半年),會被鎖住
的案例。
但到底是暫時凍結待解封,還是資料永久刪除,這規定可能還是要問計中比較保險。
(詳參:https://jsc.cc.ntu.edu.tw/ntucc/account/account-lifecycle-priv.pdf)
然而,既然有助理協助和治痛丹聯繫、整理論文資料,那我們可以順著他們記者會的
訊息,合理推測一件事情:「陳與余的信箱中,應該有林最早的大綱版本,楊的信箱
中有陳修改過後的版本。」
把林版、陳版和余版放在一起比對,即可知道到底是誰的大綱較具原創性。
而這些資料,應該都還躺在信箱中,這也是記者會告訴我們的,就算林的信箱真的被
台大砍了,治痛丹的教職員信箱以及楊的GMAIL,都還有相關紀錄才對。
不過余的大綱在三月即通過考試,抄跑則要兩個月後,抄跑一再強調自己二月就已經
把大綱弄好,為何要拖到五月才申請通過考試?
然而教授將學生的成果交予另位學生作為寫作資料,行為本身就有爭議。
更讓我不解的是,抄跑一再強調想法與大綱是他先,但大綱與碩論的考試,他都遠晚
於余,但兩本論文又有不低的相似度。
請問是余有機會還是抄跑有機會看到另一本論文?又是誰有機會去致敬他人?
學校從社會中得到資源,哺育的到底是人才,還是有文化有文憑,小則魚肉鄉民,大則禍
國殃民的豺狼虎豹?
受惠於社會與高教資源的學子,不能、也不應該在享用國家與人民的付出後,反過來做出
危害社會的劣跡。
人可以有政治立場與偏好,然而在選舉與政治之上,仍然有超越於此的更高價值,值得我
們去追求。
但論文門爭議看到這裡,我不太相信到現在還在護航的人,會懂得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