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就跟新加坡在1970年代建國之初一樣啊,
李光耀獨排眾議以英文為新加坡官方語,
其實受到不少「母語」人士的反對,
認為新加坡應以華語、馬來語等「母語」為國語。
後來新加坡學校就推雙軌制,
成績夠優秀、夠菁英的去讀英語學校,
普通人去讀一般華語學校,
一代、兩代以後,大家都會說英語了。
現在開始第三代年輕人小朋友都ABC香蕉樣,
所以反過來把華文列必修,
反而是成績夠好的菁英、華文考試考夠高的,
才上得了好學校。
反觀同時期的台灣,雖然有必修英文課,
考試也要考,但就只是考試的科目而已。
然後又大力推行母語教育(閩南語、客家話、各族族語)。
當人家在盡力簡化官方語言與國際接軌便利通商,
同時大學不擴增、維持菁英教育與品質,
我們卻反向操作,鼓勵不同文、不同軌,
一面廣設大學、掏空技職教育,人人都是大學生。
2000年開始台星的差距就逐漸開始拉大了,
到現在2020變成一堆台灣人去新加坡當台勞,
做些櫃檯、接待員、服務員、保全等工作,
甚至很多台妹在特種行業陪酒。
同樣的工作性質新加坡人的薪水是台灣三倍起跳。
不過這也不能怪別人,這二十年來,
哪個總統不是臺灣人自己一票一票選出來的?
自業自得罷了。
※ 引述《ostracize (bucolic)》之銘言:
: 56歲的陳超明,小時候在台北市大稻埕長大,他家是貧戶,每隔一段時間要到里長家裡領
: 米回來煮才能度日。雖然生活困苦,但他資質卻很好,國中畢業後考上建中。 「進入建
: 中,是我悲慘命運的開始。」陳超明說,他班上多數同學來自社經地位高的家庭,高一英
: 文老師以全英文教學,他完全聽不懂;......
: https://reurl.cc/2mZbQE
: 如果建中高一學生聽不懂全英文教學,程度參差不齊的國中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