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是經濟條件比較好,不如說是「選擇」的問題
首先,健身有很多不同的面向和目的:體態、力量、防老化、復健…等都是
我大四時,在別的同學的介紹下,加入了健身房,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有「重量訓練」
一個月一千二,我評估了一下我的家教收入,扣除了生活費和學費
還能夠支付,就加入了。參加過的健身,有的還有游泳池,簡單超划算的
與現在時下流行的「力量訓練」不同的是,那時主流是健美式的訓練
差別在:(1)強調孤立肌群訓練(2)強調機械式訓練(那時的健身房幾乎沒有自由動作)
(3)一組的訓練次數在8~12下之間(4)強調肌肉感受度(泵感)
(5)一個肌群安排比較多個動作,如胸可能分成上、中、下胸來安排
(6)不強調功能性 (7)強調要低體脂、有明顯的腹肌
(7)不告訴你真相:打藥
當時我參加的健身房教練非常巨大,肩膀比我的頭還大,時常上電視
我曾以為只要認真練就會像他這樣,事後才知道,那是藥物的效果啊
而當年重量訓練的科學資訊非常的少,即使我認識許多念體育系的朋友
他們對於重量訓練的了解其實也很少,甚至是錯誤的
那年代的乳清等補給品也很貴,5磅的乳清就要4000多元,對窮學生的我
是遙不可及的事
所以我就是每天去健身房,做腿推機、坐姿臥推、雙槓、滑輪下拉…等機械動作
教練除了第一天帶我認識器材和試範怎麼使用,然後叫我以8~12下做訓練外
就沒有再教過我任何東西了
後來這間健身房倒閉,我也畢業了
之後我工作換過幾個地點,我都一定先打聽哪裡有健身房,才決定房子租在哪
那時我一個月的薪水36000,扣除5000的房租,一個月1000初頭,還算能負擔
就這樣換過了好幾個工作地點,參加的大大小小健身房也倒過五間
還曾有一間是一次繳了三年,後來一年就倒了,還去消保管那兒協調的
這習慣維持至今,也二十多年了
因為沒有錢請教練,所以我全都是靠自學,以前沒有youtube,身邊也沒有人在重訓
所以就是盡可能地把市面上能買的健身書全都買來看
如果要當選手,這方法當然是很笨的
但如果是要練健康的,我個人覺得CP值很高
這十年來,健身的環境變化很大
首先,從以前的追求健美的體態,轉而更強調力量訓練,代表性人物就是何立安老師
還有館長等
其次,會更強調多關節動作,如深蹲、硬舉、臥推
再其次,強調功能性,如麥可波羅尹體系的單邊訓練動作,或是專項能的轉換
還有更強調爆發力,如運動中加入了舉重動作或其變化動作
整個觀念的改變,也帶動了更多重量訓練的科學觀的書本,如NSCA的重量訓練書
也開始強調運動傷害的預防,以及老人重量訓練等等
當然也帶動了許多網紅,如蓋伊、楷杰、楷教練、健美女大生、史考特…等等
有網友回文說,健身練出來的肌肉是沒用的,工人的肌肉才是有用的
這是對肌力完全的誤解
肌力是普遍性,而技術是專項性的
透過深蹲、硬舉、臥推、肩推、挺舉、抓舉…等訓練出來的肌力
只要透過合理的技術建立,就可以應用在其他的專項領域上
工人擁有他工作領域的技術,當然很熟練他的工作
但如果工人要他去打羽毛球或是游泳,那又得重新學習新技術了
當然,健美取向的重量訓練仍然很大宗,但兩者多多少少開始產生了正向互動
參與的人口變多,更多元(戰繩、壺鈴…)
資訊的取得更容易,不論是專業、科學性的書或是影片和文章
同時乳清、肌酸等補給品也變得便宜許多
我都買MYPROTEIN,5公斤一包,特價時2100左右,一份10~15元,夠便宜吧?
一天喝兩次,一天30元左右,比買飲料還便宜,一包可以喝三個月以上
我花費最多是買健身的書,有地方看不懂不過因為我常在健身版寫文章
寫到後來,出版社常會寄試閱書給我看,請我給予他們回饋
所以很多書後來都是出版社送我的
再來就是一個月一千初頭的月費了
當然,你如果要追求明顯的六塊肌,或者要能參加比賽,你可能得花錢請教練
也得花不少錢或時間在每一餐的選擇上
但假如只是要練健康的,真的是不用
後來我花了七萬在家組了轟菌,就是奧槓、SSB、六角槓、一台半框深蹲架
和三百公斤的槓片
家裡四個人輪流使用,等於一個少花4~5千元的健身房費用
以這角度來換算,一年半不到,轟菌的費用就補回來了
當然啦~健身房有很多機械器材可以使用,有大量的壺鈴、錏鈴、戰繩、草皮等
還有很多穿著熱褲、小背心的辣妹可以看啦
我兒子國一,目前可以深蹲自己體重5RM,硬舉1.3倍體重,5RM
女兒小五,可以深蹲自己體重的2/3RM,硬舉1.3倍體重
最大的差別是,舞蹈老師覺得她舞蹈的動作變有力了
而且因為我自己教重訓,省下了很多教練費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健身會花很多錢嗎?
有錢,你可以請教練;沒錢,你可以去圖書館借書或是上YOUTUBE學習
有錢,你可以三餐找人幫你準備;沒錢,你可以吃雞蛋、喝便宜乳清
有錢,你可以上高級健身房;沒錢,你可以用彈力繩或組合式錏鈴在家練
另外,也有一小時50元的國民運動中心可以選擇,還可以免費洗澡呢
不論你採用任何方法,都可以讓你體能變得比現在更好,也更健康
所以,這是「選擇」的問題,而不是「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