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剛好是我的領域的可以來回一下
先從漁電共生開始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上面種電下面養魚蝦貝
可是藻類需要照光才能生長
當你遮蔽之後藻類就起不來了
藻類起不來這樣他原本要用來代謝水中氨氮的功能就沒了
所以才會有規定說:漁電共生要維持原本70%的產量
這個政府單位非常的清楚 當然水試所也在台西蓋了漁電共生場域
所以就有了這個新聞
https://imgur.com/PJlX9P1
這不是用膝蓋想就知道嗎? 文蛤本來就是濾食藻類的
現在沒光照藻類沒辦法生長當然長不大阿
當然啦水試所也做了其他養殖物種
這是去年的數據
https://imgur.com/sVQEbZ0
這是今年的數據
https://imgur.com/8Fh2UZN
有沒有看到哪個地方不見了? 白蝦養殖不佳的數據被拿掉了
白蝦也是現在漁電共生養殖的最大宗
政府單位通常都是報喜不報憂 畢竟這是他們要推行的政策
所以數據的部分真的公信力不大...
題外話大家還記得兩年前有個新聞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14405
請問現在國產鮭魚在哪? 原本是想利用LNG冷排水來養殖冷水性魚類
但是蓋完廠子才發現夏天的水溫超過20度
鮭魚根本無法承受 後來就把場地租給黃國良的民間業者
所以就我觀察很多計畫都是為做而做 一旦經費沒了東西就在哪邊爛了
回到漁電共生的部分
漁電共生其實又分了好幾種:浮筏式、立柱式
但是現在民間蓋最多的是新聞提到剛拿88億聯貸的向陽集團
的全遮蔽室內型漁電共生
因為這樣才能蓋好蓋滿發的電才多啊~
誰還跟你漁塭裡面分一格一格旁邊用立柱?
那全遮蔽了沒有藻類還有辦法養殖?
所以養殖模式就要從藻相變成菌相
這就好比家裡的水族缸是利用硝化菌來分解氨氮
菌相養殖又分成生物絮團的異營菌跟循環水的自營菌
生物絮團biofloc簡單的說就是廢水處理場的活性污泥法
在養殖池裡面大曝氣讓魚蝦的排泄物在裡面分解
所以水色看起來就是像咖啡色 裡面很多懸浮物質
biofloc在東南亞養蝦也很多在使用 但是他們通常是半絮團
也就是有藻類也有異營菌 而且天氣溫度穩定
不會像台灣早晚溫差很大 就會導致菌相的不穩定
循環水除了原本的養殖池還需要外加的過濾系統
現在台灣設備的價格一噸水會需要1.5-2萬的設備成本
這也是我現在在解決高昂設備成本的目標
漁電共生一次都是好幾分地好幾公頃再蓋
可能你設備的價格跟太陽能板的價格還貴
還有網友說太冷可以加熱 賣鬧阿幾千噸水體要花多少錢?
所以現在的漁電共生廠可以說99%都採用生物絮團養殖
但就我前面所說的絮團養殖到後期生物量大的時候非常不穩定
這個可以看看這幾年的白蝦養殖產量就可以知道
到底是真的漁電共生還是電漁共生
然後你可能會問沒有養魚不是不能賣電嗎?
不好意思目前幾乎沒有業者被收回執照
所以才有這個新聞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575083
然後維持原本70%產量的規定
不好意思除非你之前真的剛好有登記相關產量
不然從沒有資料到生產少量的魚穫是好幾百%阿
以上就是我所了解的漁電共生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