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低薪問題也不純然是文組的問題
而是中高薪的產業就這麼多
要碼就是很有產值,比如電機資工
或者總量管制,比如醫牙中藥
又或者是可以依附在體制下,比如國營公股、大型傳產、高考、正式教職、軍官等
這些職缺即使沒有出眾的能力
只要能卡進去,收入就至少還行
但問題是這些職缺就是有限,剩下的就普遍爛,其中還不乏理工產業的
你看前年的薪資中位數是50萬就知道了
有一半的受薪階級薪資收入連50萬都不到
其實在早年經濟繁榮的時期也有一樣的問題
那個年代也不是人人收入都高
只是當時還沒有學歷通膨,資訊也不夠流通
能力平庸的人自己也知道能力有限,甘於領後段的薪資,不會出來吵罷了
不然那些無恆產也一事無成的中老年人哪來的?
現在這時代就不是了
現在人人都大學生,自信心跟著膨脹起來了
讓能力平庸的人有了幻覺,認為自己是「大學生」,理當要有高薪,有好的生活品質
卻從未想過自己的能力就真的是平庸
因為平庸所以唸的往往又是「文組」,本職學能不是社會所稀缺的
資訊流通又加劇了相對剝奪感
不如意的結果就是上網埋怨
在人數多+網路推波助瀾下,就產生「文組供給過剩導致低薪」的結果
但其實應該是說
在收入分布上低薪的職缺本來就是多數,應徵的也多是平庸的人
而這些平庸的人又多是文組
所以產生你這樣的結論
話又說回來
打從古代
文史哲就做學術的、唸興趣的,跟薪資收入是兩回事
到了近代,開始有了附加產值的概念
比如歐美日韓的影視產業
但台灣的文組是那塊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