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hiteeyes (Mr.白目)》之銘言:
: 從別人家裡接手養了八年的貓,據說今年已經14歲以上了。
: 禮拜一貓被帶去獸醫院,醫師就通知他可能快不行了,當時問我們要不要安樂死,
: 家裡的人因為不忍心這麼快就跟他分開,選擇把他帶回家。
: 這幾天可以感覺得到他真的很痛苦,躺在地上一動也不動的,也不吃不喝,
: 就像是自己也知道這是最後的日子了。
: 雖然這幾天都有心理準備可能日子不多了,剛剛出門前跟他說再見,他還有力氣
: 回看我一眼,結果到了公司沒多久,就接到電話家人說貓過世了。
: 好想請假回去,但公司今天請假的人已經夠多了沒辦法離開,現在整個人渾渾噩噩的,
: 都不在工作狀態上。
: 一想到陪了全家人八年的貓就這樣離開了,真的好難受。
: 要怎麼調適寵物離開的心情?以後真的不敢再養寵物了,這種感覺真的好痛。
您好:
在接下來這段時間內,可能您或您家人會斷續地出現類似下方的這種想法:
「這件事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是我的貓?」
「我當初怎麼會來不及見孩子最後一面?」
「如果當初我或家人讓他安樂會不會比較好?」
您可能會開始蒐集資訊,來證明自己當初怎麼做會更好;或者可能會感覺到紊亂,會
覺得生活好像一蹋糊塗,或者會時不時地陷入空白;或者,可能哀傷的感覺會轉為麻
木或自責;或者如您提到的,「我覺得好痛,我以後不敢再養」......。
如果有,那在失落事件剛發生的這段時間裡,或許都可以將這些看做正常的失落反應
。換句話講,在失落事件剛發生的時候,這些感覺都是正常的,不論是正面的,或者
是負面的。
身而為人,在這個階段裡,似乎有一個大致相同的因應方式。
一開始,我們會麻木、不知道怎麼接受這個訊息,或者可能會強烈地哀痛。接著,我
們似乎會傾向在下面兩種狀態中來回:
1. 空白、暫停、麻木
2. 不斷思考已接收訊息的特定意義-懷疑或確認原本接收的訊息是不是真的-排除或
接收新的訊息
並且,這段期間會伴隨強度不一的情感搖擺,同時會向周圍的人幫忙,幫忙什麼呢?
幫忙思考「這件事不是真的」「這件事為什麼不該發生」,以及在一段時間以後可能
會開始思考的,「接下來呢?我接下來怎麼走?」
這裡會打下這段,只是想讓您知道,情感的搖擺是正常的反應,哀傷是正常而健康的
反應。同時,失去某些親近的客體-比如您的貓-可能會感覺到憤怒,那也是正常的。
在短期間內不知道怎麼真的接受這件事發生了,那也是正常的。
在失落事件剛發生的這段期間,允許自己有個混亂的過渡期,是滿重要的一件事。同
時,留意一下基本的生活照顧是否仍能順利運作,比如說有沒有記得吃飯、維持基本
的儀容等等,因為當我們處在哀悼中時,我們可能會忘記這些事。
關於哀悼或失落反應,除了有板友提到的儀式,也想推薦您一本書:《淚湯》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1188 。健康的哀悼歷程通常會建立在
緩慢前行這個前提上,當我們失去了摯愛或親密連結的客體,會痛、會空白、會麻木
,那只是證明我們跟這個連結的對象之間有著深刻的連結。
而隨著時間,隨著我們的哀悼歷程逐漸開展,我們會慢慢發現,逝者並非我們害怕或
擔憂「我忘了他,那他是不是就這樣消失了。我怎麼可以忘記他,可是為什麼我對他
的印象會越來越淡?」,而是我們與逝者連結的形式會轉換。
我們會在空氣中,在路邊的石頭上,在家裡熟悉的角落,或者在某處不經意的地方,
重新經驗到不同形式的連結感。
這個部分,想另外推薦一本書:《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0676?sloc=main
另外想提一件事,如果發現自己在迴圈中卡得過久-這意思是,我一直在失落的感覺裡
好幾個月,可是卻完全沒有往前走的感覺,或者即便事件過了一年後,仍然只是持續
卡在某些感覺裡,而發生的事件卻幾乎被略過不談或遺忘,那會推薦找找諮商師聊一
聊,因為這可能會牽涉到另一個範疇:長期性的哀悼(choronic mourning)。
這通常代表,這個失落事件並沒有完全過去,很可能我們在失落和哀悼的過程中,經
驗到以下幾種情形:
1. 自己的感覺被別人說「這樣不好」「這樣不正常」「你怎麼可以這樣想」
2. 說出自己的感覺時反而被說教
3. 別人只是跟著我們一起噴或抒發某些感覺
反而那些實務上有助益的方式-那些能協助我們更以實際事件來評估與衡量,來更實
際地看待逝去客體的方式-沒有在這個歷程中出現。
在哀悼中,陪伴者的品質與陪伴方式也非常重要。
祝福您,願您與家人能好好地難過,也或許可以聊聊您與家人和貓貓相處的過程,或
者他是隻怎麼樣的貓貓,可以聊聊您與家人在貓貓過世後的心路歷程。
平安。